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七章 民族主义音乐
第三节 民族乐派(下)
向阳光
一、匈牙利民族乐派
3.胡鲍伊

(1)生平经历
耶讷·胡鲍伊(1859—1937),又译胡拜。19世纪匈牙利小提琴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师。胡鲍伊于1859年9月15日,出生在布达佩斯,父亲是匈牙利国家剧院乐团的首席兼指挥,父亲为作曲家、指挥家和小提琴教师卡尔·胡鲍伊(1828-1885),也是他的老师。故而,胡鲍伊早年便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
①童年时代
自幼由父亲启蒙,胡鲍伊的父亲在当时布达佩斯的音乐界,是身兼不同要职的重要人物。他不但是布达佩斯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授,同时也是国家剧院管弦的乐团首席兼指挥(华格纳歌剧“罗恩格林”于1866年在匈牙利首演时的指挥)。有这样的父亲,可想而知,胡鲍伊幼年的音乐教育是有多丰富、扎实。②青少时期
1870年,也就是11岁(也有资料记载14岁)时,胡鲍伊以韦奥第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首次在布达佩斯登台演出,马上得到热烈的赞赏。

1871年,胡鲍伊获得国家的资助,进柏林高等音乐学校,入学考试很顺利,考试委员会还赞扬了他的才华,在校师从于约阿希姆进修5年。1876年(17岁),学成回国没有多久便结识了匈牙利钢琴大师李斯特,李斯特非常欣赏这位刚出道的年轻音乐家,两人不但结为好友,而且还合作演出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在李斯特的鼓励下,胡鲍伊开始他第一次的欧洲巡回演奏,所到之地包括:法国、英国、荷兰、比利时等,都受到非常高的评价。
1878年(19岁),在巴黎首演之后,他与法比学派的大师亨利·维厄当(1820-1881,另译魏奥当,维雨当:法比小提琴学派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与维尼亚夫斯基、约阿希姆齐名的著名小提琴家,也是19世纪中为小提琴演奏艺术奠定现实主义原则的先驱)相遇,两人有缘成为师徒之后,亦师亦友,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对胡鲍伊的一生更是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及影响。就是在这一年维厄当重掌布鲁塞尔音乐学院的教职(他曾于1874年因健康问题而停止教学,波兰大师维尼奥夫斯基代理他的工作至1877年),之后胡鲍伊就到比利时跟大师继续学习,可惜这样的日子并没有多久。

1879年(20岁),亨利·维厄当的身体状况又再次出现严重的问题,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只好辞去教职到阿尔及尔(阿尔及利亚的首都),由女儿及女婿专心照顾,虽然亨利·维厄当人离开了比利时,但是他依旧非常关心他的学生。1881年的四月,他邀请胡鲍伊到阿尔及尔来看自己,胡鲍伊在接下去的时间里,不但有幸再听大师上课,同时也是唯一陪大师走完人生最后旅程的学生。同年6月6日,亨利·维厄当病逝。
胡鲍伊为了完成恩师的遗志,便着手开始整理大师生前的作品(这其中包括第六号及第七号小提琴协奏曲等)。1882年(23岁),他接替亨利·维厄当被聘为布鲁塞尔音乐学院的首席小提琴教授。这个具有传统意义教职,自1840由白里奥特接掌后,经亨利·维厄当到维尼奥夫斯基一脉相传,他的续任者想必肯定是位“德高望重”的人士,胡鲍伊当时能夠接下恩师的重大责任,相信也是众望所归的。

在胡鲍伊一生的学琴过程中,亨利·维厄当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而他自己对亨利·维厄当的感谢,也曾感性地说:“他是我最敬重的大师,也是我一生中的恩人。
”亨利·维厄当在生前也将自己的最后一首小提琴协奏曲(第七号)献給了胡鲍伊(在音乐史上,长辈题献曲子给晚辈的例子是比较少见的),由上述的两件事,便可看得出师徒二人深刻的情感。1885年,在胡鲍伊的父亲去世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就一直在寻觅适当的接任者,当然以胡鲍伊当年的威望,无疑将是唯一的人选,只是依照当时胡鲍伊的身份和地位,如果不是有着重大的诱因,实在很难放弃当时的局面,“爱国心”就是改变胡鲍伊的主因。

1886年(27岁),胡鲍伊义无反顾地辞去布鲁塞尔的工作,告别比利时归国,回到家乡接掌父亲的教职,担任匈牙利音乐学院教授,贡献所学。从此,他和法比学派的缘分也在此时画下句号。
当时,匈牙利虽然已出现几位如约阿希姆之类的大师,但在本国內的提琴教育却仍然比不上其他地区。胡鲍伊回国后专心投入教育工作,除了教授小提琴、中提琴及室內乐之外,同时他也和著名的匈牙利大提琴家大卫·波普尔合组一个弦乐四重奏,这个名为“胡鲍伊-波普尔”(以四人中的两位高知名度艺术家来命名)的四重奏,在当时是非常优秀的室內乐团体。

由于胡鲍伊认真的教学,他的学生也渐渐崭露头角,第一批最著名的学生有威切(1893—1935)、盖尔(1888—1956)及较多人熟知的西盖蒂(1892—1973)。
③中年阶段
1908年,在胡鲍伊50岁的庆祝音乐会中,这三位得意门生各自演奏了恩师的《小提琴协奏曲》来为大师祝寿。而继他们三位之后,由胡鲍伊调教出来的好学生,更是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出,就连费城交响乐团著名的已故指挥大师尤金奥曼迪(1899—1985)也曾经是胡鲍伊的弟子。1919年(60岁),胡鲍伊升任为音乐学院的院长,领导过弦乐四重奏团。由于院务繁忙,在教学方面已将一些初级的工作交由助教来分担,自己则只有传授大师班的课程,这样的时间维持了15年之久。同时,因为他太太是伯爵后代的关系,使得他和当时的皇室有着密切良好的关系,并获得许多殊荣,胡鲍伊在当时的权威及声望可说是如日中天,从学生都给予他“阁下”尊称中,便可以很清楚地了解。

④晚年生活
1935年,胡鲍伊以76岁的高龄从音乐学院荣退,虽然在退休的前几年和年轻作曲家多赫南伊(1877—1960)发生争夺音乐学院院长的事件,而被弗莱什在他的回忆录中记上了一笔(……甚至胡鲍伊到75岁(1934年)的高龄,仍然不愿意将音乐学院的权利,交给一位年轻人)。但是,在他近半个世纪的全心奉献后(1886-1934),原本不起眼的匈牙利学派已和塞夫契克所创立的波希米亚学派及奥尔所创立的俄罗斯学派一样,成为当时众多小提琴学派的佼佼者。
胡鲍伊一生除了在小提琴教育方面有着伟大的贡献之外,在作曲方面也有非常杰出的表现,尤其是他将小提琴和匈牙利风格曲式结合为一,创作出了多首小提琴曲,更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贡献。同时,他也是当时几位知名作曲家(如:布拉姆斯、巴托克、高达宜等人)最倚重的小提琴家,布拉姆斯的第三号(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是由胡鲍伊于1888年的12月22日和作曲家本人一起首演。1901年,胡鲍伊和还是学生的巴托克合作演出等事迹都显示胡鲍伊和当代作曲家有着良好的互动。

1937年3月12日,这位匈牙利音乐界的“民族英雄”告別了他心爱的祖国及爱戴他的学生,结束了他辛劳而又精彩的一生,享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