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来了来了,前几天写的《我们为什么爱苏轼》这篇小文的“后坐力”一直在,所以接二连三地写了差点弄死东坡的舒亶,恨舒亶、吕惠卿等人的王安国。。。。。。
今天咱们小文的主角就是在乌台诗案中为苏轼求情,心狠手辣御史舒亶也独怕的王安礼。
王安礼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北宋名相王安石的弟弟,还是昨天我们写的那个王安国的哥哥(据《宋史》记载)。
说到乌台诗案,不知道来龙去脉的小伙伴们可以去梨白的首页搜索,咱们这里只做简单表述。大概就是王安石变法后,苏轼反对,在汴梁城待不下去了就自请出京,在历经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当值后,苏轼被换到了湖州做知州。

绕不开的苏东坡啊,哈哈哈哈。
按照惯例,官员新到一个地方任职,要写一篇谢表给皇帝,大意就是感谢您再次赐予我金饭碗,我爱您,会为帝王、百姓和您的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哎,结果咱们管不住嘴的大嘴巴苏轼就是反其道而行,讽刺谁不好,直接讽刺起了宋神宗,完事儿读起来还有点像受气的小媳妇吃醋的意思。。。。。。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彼时,由王安石主导的熙宁变法依旧如火如荼地进行,尽管当时王安石本人已经远离权力中心,到了江宁,但不妨碍新党和旧党互相攻讦吵嘴架。
苏轼抱怨宋神宗的话还有他平时放荡不羁和朋友们之间对新法调侃所作的诗词很快都被暴露了出来,给了新党攻讦他还有旧党的机会。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苏轼算不上新党也不是旧党,他对变法的态度的是,嗯,有的能变,有的变不了,这也是为什么新党不爱旧党不疼东坡的原因。
但苏东坡的大名实在是太响亮了,又加上他前期对于变法的态度是变不如不变,还和旧党领袖司马光等人交好,于是打倒一个苏轼就等于打了很多人的脸,新党觉得这买卖怎么做都不亏,于是苏轼就被押解进京了。

彼时嘴上贪便宜的苏轼真是撞上了宋神宗的枪口,本就被一群大臣们反得不行的他正好拿着苏轼开开刀。
一时之间踩苏轼的人多,真正为其求情的人其实不多,其中王安礼就是比较引人注目的那一个。
王安礼“扎眼”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苏轼是因为王安石才出京的,也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天天写讽刺的诗词才下了大狱。
王安石虽然此时已经离了权力中心,但王安礼此时出来为苏轼求情却还是会给一些人造成他是打哥哥王安石脸的嫌疑。

首先咱们说一下,王安礼绝对不是打哥哥王安石的脸,彼时文人是很有风骨的,坚持自己的政见就是风骨之一,不会因为王安石是“我”的兄长我就要同意或者依附他的观点。
实际上,王安礼和弟弟王安国一样,面对兄长的变法也是不认可的。
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救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宋史》)
咱不得不说宋朝的大臣那是真的刚,王安礼这是直接拿话“点”宋神宗,那个意思就是你要真治了苏轼的嘴,呵呵,你就和大度的君王不沾边了。

同时,王安礼这人共情能力还特别强,还剖析了一下苏轼为什么天天写诗讽刺新法,上折子小媳妇样儿的。
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
大意就是说苏轼人家那是宋仁宗都说过的太平宰相,结果到了您这一朝,因为变法还被贬出了京。
这心理落差您不管也就罢了,不能火上浇油把人真的逼到份儿上,那您就是“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

宋神宗那个听了,当然这其中一些人也坚决为苏轼求情了,比如王安石、章惇,这都是新党代表人物,也有宋仁宗的曹皇后,宋英宗的高皇后等,但宋神宗直接回复了王安礼。
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言语害卿也。
这就有意思了,宋神宗向王安礼透露了他不会对苏轼怎么样的信息,并且也不让王安礼过多参与此事,还担心他因此受到言官的攻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宋神宗是非常信任和看重王安礼的。

说到这儿我们再返回去看一看王安礼的生平。
王安礼早年中进士,入幕河东唐介门下。熙宁三年,西夏人犯境,河东宣抚使韩绛征调民众四万准备迎敌。
王安礼坚决反对此事,认为老百姓没有经过训练不具备防御或者迎敌的能力,最后吕公弼采信了他的意见。
事实就是其他路也征用了百姓迎敌,结果全军覆没,河东路用精兵迎敌,才使得四万百姓无忧。

通过这事儿之后,宋神宗就知道了王安礼这个人才,还赐召对,君臣聊了一番之后,宋神宗“欲骤用之”,这是看出王安礼的才华来了。
彼时兄长王安石任宰相,为了避嫌,王安礼婉拒了宋神宗的好意,最后做了著作郎、崇文院校书。
王安礼没有活在王安石的光环之下,他一直都是一个有着自己魅力的人。
宋神宗再次看到王安礼的时候,就招呼他坐下,但八品小官是不能坐的,为此宋神宗还特地赐座,再想想上头宋神宗不让他管苏轼的事情怕言官会对准他,我们不得不说,这对君臣该是知己啊。

那么王安礼到底有什么魅力呢?他的魅力就是有事儿真上,有话真敢讲。
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的时候,王安礼事至立断,不拖拉,前头知府没有解决的事情牵扯到几万人,到他这里三个月就给搞定了,开封府辖区内的监狱十室九空,案子断得也是又快又好。
皇帝的多个皇子夭折,太史就说了,是民间老百姓的坟墓离着京城太近了,所以主张迁坟。王安礼差点就没吐口水到太史脸上了,给皇帝说,人家文王占卜说立朝传世三十年,文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掩埋、安葬路边的尸骨,没有听说他因为皇家子嗣就迁移百姓们的坟墓。

王安礼真敢说,皇帝也是听劝,这事儿从此之后也就作罢了。
国家大事要管,民间百姓要管,皇家的丑闻王安礼也要说上一嘴。老赵家的宗室赵令騑花钱十万买了个小妾,等着时间长了不喜欢了就想着把人赶走。
结果小妾就告状了,被王安礼知道了,还去看了那个小妾,回头就和皇帝说,这小妾之所以值十万钱就是因为长得好看呢,但是现在脸已经被火毁了,就和受到炮烙是一样的了。
这会又什么都不给的把人扔出去,这成何体统,也不占理啊,现在就应该补偿小妾,然后遣散。

皇帝也觉得有理,同意了,最后宗室那个赵令騑还被剥夺了俸禄,“以是宗室、中贵人皆惮之。”
好了,我们来圆之前的那个环了,早在写御史舒亶的时候我们就写过,这个家伙谁都不怕就怕王安礼。
宋朝御史的嘴那可真不是盖的,大家想想喷宋仁宗口水的的包拯就知道了。。。。。。
再说舒亶的“战斗力”在大上一篇文章的时候咱们就说过了,差点弄死了苏轼还有司马光,还干走了王珪和张商英两任宰相,刚刚的。

舒亶在汴梁城都做到御史中丞了,上书诋毁执政宰相,说“尚书不置录目,有旨按吏罪。”王安礼这边有理有据,直接找来证据和舒亶对峙,就这他还不过瘾,又列举了舒亶往日做的一些事情,直接就把舒亶给送走了。
《宋史》是怎么评价王安礼的呢?安礼伟风仪,论议明辨,常以经纶自任,而阔略细谨,以故数诒口语云。

其实《宋史》对于三兄弟的政见和关系也有讨论,“安石恶苏轼而安礼救之,昵惠卿而安国折之,议者不以咎二弟也,惟其当而已矣。”
其实这三人的关系还是值得更深层次的讨论的,无奈梨白才疏学浅,等着看看之后能不能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当然我们也知道在苏轼出事的时候王安石也还是出手相助了,彼时大多数文人都是很有风骨的,对事不对人。

不过王安石这个人变法的魄力有,政治眼光有,执行能力也是杠杠的,但是看人的眼神确实不咋的,被他看上的人大多都被打入了奸臣传。。。。。。
话再说回来,无论是王安礼和王安国,他们虽然都顶着兄长是王安石的光环,却也都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坚持自己的政见,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

对于王安礼大家又是怎么看的呢,快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精彩评论吧,期待大家的转赞评~
参考书籍:
《宋史》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