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写作和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好久不见,十分想念,江南的“暴力梅”下了两个周,梨白整个人也蔫了,这不雨刚停高温又来了,都是成年人,哪能“不上班”,今日上线和大家分享来了。

上周末拍于我们中国自己的水乡,绍兴
今天说陆游,细想还真没怎么正理八经和大家分享过陆游,除了“道听途说”的他和他前妻的爱情故事。
一秒钟回答,所以想起陆游你会想起他的哪句诗词呢?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还是题目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呢?是“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还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呢?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吧,题目已经告知了大家梨白的答案。

作为爱国诗人,爱国和边塞主题的诗词创作即便放到历史长河中,陆游的创作数量和质量那也是遥遥领先的。每次读到他的边塞诗梨白脑海中浮现的就是一个头发花白还有些不太注重形象的老人望着北方凝视,好像在想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北方故土,看一看曾经的东京汴梁呢?
那么,问题就来了,所以咱们的爱国诗人陆游到底有没有上过战场呢?别急,咱们大家伙一起捋一捋陆游大人的生平,看看他到底有没有上战场的经历。陆游是越州山阴人,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绍兴人,梨白今天刚去了绍兴,准备出个号外篇,到时候大家可以看看,暑假游玩有帮助。

言归正传,陆游的诗才早在十二岁的时候显现了,不光作诗行,还会写文章,荫补登上仕郎之位。
陆游呢,也是出身官宦世家,他的父亲陆宰是南宋著名的藏书家,在宋徽宗政和年间,为淮西提举常平,宣和六年,为淮南东路转运判官,迁京西路转运副使、淮南路计度转运副使等,这也是陆游能够荫补的原因。
但是陆游是有才华的,在参加锁厅试被推举为了第一名。锁厅试又叫“鏁厅试”,是宋朝在职官员或者有爵禄者应的进士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游的才能。

然好死不死的是,陆游和秦桧的孙子秦埙参加的事同一科锁厅试,秦埙也不是个庸才,却恰恰落在了陆游的后面,这可把秦桧气死了,直接把主考官给治罪了,陆游那第一名也就到嘴的鸭子没了。
第二年,陆游又参加了礼部的考试,结果人才到哪儿都掩不住,陆游又是名列前茅。
可秦桧是谁啊?那北宋灭亡的时候确实忠君爱国,但是去了趟金国后,回来就变奸臣了,心里多少是有点不正常的,又见陆游,“妒火中烧”,差点又把考官送走,这时的陆游就只能等待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实在秦桧死后,嗯哼,南宋的皇帝就是这样,“弱”到搞不定金国也就算了,金国在南宋的“代言人”秦桧都搞不定。
秦桧死后,陆游才有了做官的机会,先后赴任福州宁德主簿,敕令所删定官。
陆游对南宋是热爱的,对故土更是痴恋,进入朝中后,他的小嘴就进入了叭叭状态,给宋高宗提了各种意见,比如外戚不能随意加官进爵(宋高宗卖过官);皇帝不能玩物丧志,陆游给的理由很简单,“亏损圣德”;还认为杨存中掌握禁军过久,建议罢免,这话宋高宗爱听,就同意了,还升升陆游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

然而陆游有一点政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和宋高宗是不同的,他是主战派,因此收到了那些“只把杭州当汴州”的享乐派的排挤。
宋孝宗终于上位了,这个时候高宗其实还活着,他老人家一气活到了八十多,做了快乐的太上皇。
宋孝宗是高宗养子,对北方故土也是有看法的,可谓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主战派的陆游于是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陆游也终于被赐了争取了几回没到手的进士出身。

看到这肯定很多小伙伴着急了,这咋还没去战场,别着急,咱继续往下看,咱不是讨论的是陆游到底去没去战场吗?他可能去也可能不去,所以继续往下看。
陆游是主战派,主张练兵,觉得要整顿军纪,对于挡在临安城前头的江淮平原还是要固守,不然怎么收回失地呢?
宋孝宗这人就是一阵一阵的,也不能怨他,主战的没有躺平的多,他就是再也收复故土的决心,在日复一日中也会被消磨。

对于陆游的建议他听了没啥行动,陆游就告诉了同为主战派且是灵魂人物的张焘,张焘去找了宋孝宗,陆游出京任镇江府通判。
大有一种你不是想固守江淮吗,那你就去吧,当然,宋孝宗还是看重陆游的,将他派往镇江也是有让他实现抱负。
镇江,说到镇江,大家想到了什么?“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是啊,多年之后南宋抗金将领,那个从北地携军而来的辛弃疾也曾经到过镇江,这么说,镇江居然一前一后迎来了陆游和辛弃疾,何等的缘分啊!

缘分都靠一线牵这咱就不说了,说说北伐又不成了,又失败了,只能谋求宋金和议,要知道宋孝宗时期是南宋最好的时候了,这会爬不起来就垫定了永远都爬不起来的局面。
这会太上皇宋高宗还没去世呢,他是一贯的投降主义,要不也不会因为逃跑把赵匡胤的牌位在镇江遗失了,当然,这都是题外话。
宋孝宗弄得也挺没脸,毕竟摇摆之间北伐还是他做的决定,于是陆游就被短暂免职了一段时间。
那么陆游在北伐期间或者之前他干啥了呢?
他先是在镇江的时候结识了张浚(南宋名相、抗金名将、民族英雄),献策出师北伐,张浚对陆游也是评价颇高,认为“其志在恢复”。
同一年宋金隆兴和议签订之后,陆游又报告二府表示,江左从吴国以来,没有舍弃建康到他地建都。皇上驻扎临安是出于权宜之策,形势不稳定,运送粮饷不方便,又濒临海上通道,担心受到意外的袭击。一旦结盟、定下誓约以后,行动就有所拘束。今天应当与金协约,建康、临安都是皇上驻扎的地方,北使来朝拜,或者到建康,或者到临安,为此,我们得以有空余时间建都立国,他们也不会怀疑我们。

宋高宗赵构被金人追着从建康逃跑的滑稽一幕好像就在昨天,大家觉得宋高宗也好,拿主意还要看宋高宗几分脸面的宋孝宗也好,会觉得陆游的主意是好主意吗?

(未完待续,明日再见。。。)
参考书籍:
《宋史》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