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宋朝,再话端午

梨白谈文化 2024-06-08 21:10:34

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这大概是陪着大家度过的第六个端午节了,在这里梨白祝愿大家端午安康,身体都倍儿棒!今年的端午还和高考撞上了,梨白也祝愿所有的考生一举高中,都能心想事成。

每每端午节,从节前社交媒体上就开始轰热搜了,每个节日都要被拿出来遛一遛的“南北甜咸之争”,端午的版本就是你到底是吃咸粽子还是甜粽子?

除此之外端午限定版本的端午避五毒,五月是毒月,端午要说安康不能说快乐等词条也都会挂在网上,所以端午到底是不是毒月,能不能快乐呢?这事儿咱们今天穿越宋朝,看看老祖宗们到底是怎么说的,哎,一年话端午的时刻又来到了。

首先咱们来说说为什么在古时候老祖宗这么“害怕”五月,给它冠了个毒月之称。

《礼记》中记载,

是月也(五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生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

这段话大约说得就是五月是阴阳转换的季节,无论是君臣百姓都要敬畏自然,心存敬畏,谨言慎行方能求自身安稳。

所以对于西方人所讲的那套敬畏自然的理论没有人比我们老祖宗更懂,我们自古敬畏自然,讲究节气,讲究顺应时节养生、引能仕应是、坐卧等等,而端午节的诸多习俗其实就是应“时节”而生。

五月属于仲夏,天气热得快,降水也多,湿热的天气容易滋生细菌和蚊虫,加重疫病流行的可能性,所以五月就被称为了毒五月。

言归正传咱们再来说说五月初五,端午日。

关于端午的起源有很多,咱们在这里就挑几种主流的说法,如果有小伙伴想要分享,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哦。

在古代,“端”和“初”的意思是相同的,是“始”,首先咱们说一下宋朝纪念屈原的日子其实不是端午,而是“端一”,对的,是五月初一。

端午的“午”应得是地支顺序,五月又是“午”月,午时又是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节,还有重五、重午、天中、龙舟节一说。

另外我们本土宗教道教《赤松子章历》把全年分为五腊,全称“五腊日”,其中五月初五日叫作“地腊”。

腊日是要祭祀的,也是教醮谢祭祀的重要节日,所以在五月初五这一日祭祀神明和祖先的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言行,看吧,这就又和文章的开头顺应自然、反省自身那一套对上了。

实际上在古代,在宋朝,端午节实际的设立目的,就是我们上文中提到的防疫,可以说端午节时我们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日,由此端午节也诞生了一些特有的习俗和节物。

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样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

梨白分享过很多次,在我的老家山东胶东,端午之前,会用五色彩线拧成手链、脚链佩戴,我们也叫五绣线。

这种习俗应该是源自于汉代的朱索,《续汉书》记载“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成,以朱索桃印,文施门户”。

等到了宋朝就变成了百索,指用各种实现编制的索状饰物挂在门上,防止邪气入侵,还有人直接做成约臂(环形的手链)或者百索纽佩戴,这都是由汉朝习俗演变而来。

这大概就是读历史书籍的快乐,我们今人过端午的一个习俗通过历史书籍的层层追溯,从宋朝到汉朝,这就是我们的传承,和祖先的对话,也是来自于历史的浪漫。

言归正传,其实通过《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梁录》等书籍,我们也可以看出宋朝端午前后的一些时令没事,比如上面说的粽子、白团(糯米团子)、菖蒲、紫苏等,从五月初一到出事,大街上还有售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等。

梨白的家乡山东胶东的一个小县城,我们的端午是要在大门上插艾草的,等梨白到了杭州后,也有这个习俗,但是艾草束中又多了菖蒲,所以有时候说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也是有道理的。

端午这一天,东京开封城的老百姓就会将前一日购买的桃子、葵花、柳叶、菖蒲等都摆在门前,和粽子、五色水团、茶酒等一起作为贡品,供奉神灵祖先,这是不是又和《礼记》还有道教的地腊日祭祀对上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在各家各户的门上看到用艾草扎成的小人儿,作用应该是和现在门上挂着的艾草和菖蒲一样的,驱邪。

说完这些,我们再来说说端午节和屈原还有粽子、龙舟的渊源。

事实就是进入四月底之后,网上各地的龙舟就开始备战了,其中广东最有特点,主打一个拯救屈原,湖南麻阳逆水行舟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北方的小伙伴虽然不擅长“水战”,但也贵在参与,感觉福建刚游玩神,妈祖才回行宫,抢救屈原的大战又开始了。

《岁时广记》引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屈原是楚人,因为谗言不被重用,最后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就投了汨罗江而死。

楚人为了纪念和哀思这位爱国的大臣,就用竹筒包米,投河来纪念他。

等到了汉朝光武帝建武中期,长沙区白天突然就出现了一个士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曾经担任过此官职),就指点祭祀屈原的人。

这个人就和楚人说,你们能够祭祀屈原是一件好事,但是你们每年投入江中的竹筒米都被蛟龙所食。你们可以用楝树叶子包米塞到竹筒里面,然后再用彩线绑着投入河中,因为这两样都是蛟龙所忌惮的。

而以上所述就是粽子的由来,“今世人五月五日做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水遗风也”,所以我们能够吃上粽子要感谢先祖楚人。

也就是说端午节其实是由很多缘由、习俗发展而来的节日,他纪念屈原吃粽子,也是道教的地腊日,还兼顾着提醒大家防疫的功能。

除了吃粽子,《岁时广记》中还记载了做帖子词的习俗,帖子词类似春联,在一些节日的时候皇帝会召学问好的大臣、翰林院的学士们给各宫的宫门做帖子词。

说到了粽子,其中就有国民男神苏轼关于粽子的帖子词,“翠筒初裹栋,芗黍复缠菰”,除了粽子帖子词大多是歌功颂德的,比如欧阳修的“天清槐露浥,岁熟麦风凉”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查阅欣赏。

说完帖子词,咱们再来说说沐浴和赛龙舟的事情。

正如前文所说,端午是个防疫的节日,在古代沐浴兰汤氏驱除邪气、晦气最好的方法,所谓“浴兰汤兮沐芳华。”

士大夫们沐浴兰汤,百姓们就取井花水沐浴,保一年疫气不侵,这也是沐浴兰汤所留存传承的习俗。

《岁时广记》中也记载了关于竞龙舟的习俗,一说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投了汨罗江,二来有越地的传说说是起源于越王勾践,是越人擅长水战而来的习俗,所以关于竞龙舟,小伙伴的家乡又有哪一些习俗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和大家讨论。

其实关于端午节的习俗,梨白每年都会写,今年是因为看了《岁时广记》做了一些补充,明后两日还会分享其中的端午小故事给大家,期待大家的转赞评。

参考书籍:

《东京梦华录》

《岁时广记》

《武林旧事》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1 阅读:9

梨白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