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石榴裙?

梨白谈文化 2024-06-14 06:28:49

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端午一过,就入盛夏了,你所在的城市道路两旁的的石榴花可开了?五月是属于榴花的时节,不管你注没注意到她,她依旧红艳似火地在枝头绽放。

关于石榴花,古往今来的诗人、词人从不吝啬他们的赞美,比如韩愈的“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再比如白居易的“一丛千朵压阑干,翦碎红绡却作团”,当然还有那一句,“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来了,来了,这不就来了吗,好好的一朵石榴花,硬生生地就和红裙扯上了关系,莫名就有了些暧昧的颜色。

要说将石榴身上的“暧昧颜色”发挥到极致的单品那还得是石榴裙。

那么到底什么是石榴裙,又为什么要拜倒在石榴裙下而不是牡丹裙、菊花裙呢?

“拜倒在石榴裙下”这一典故源自于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

杨贵妃长得丰腴貌美,唐玄宗很喜欢看她醉酒时眼波流转的醉态,又加上他本人通音律,所以经常在宫中宴请大臣们。

话说哪个大臣能看容忍“从此君王不早朝”,能容忍“勾引”自家君王不早朝的杨贵妃,于是大臣们对杨贵妃那是有点态度了。

这里也歪一嘴,那杨贵妃自己个儿是什么身份儿,自己不知道吗。。。

一次唐玄宗又在宫中宴请,又说是他让杨贵妃献舞的,一有说是让杨贵妃弹琴的,总之杨贵妃拒绝了献舞,弹琴也是故意弹断了琴弦。

唐玄宗问杨贵妃为什么这么做?杨贵妃就说在座的大臣们都不尊重她,所以她不愿意献舞或者献曲儿。

唐玄宗对杨贵妃十分宠爱,听她这么讲后很是生气,就对在场的大臣们说以后见贵妃要像见到他一样行礼,否则就是欺君。

之后的日子里,大臣们遇到穿着朱红色绣着石榴花裙子的杨贵妃便都要行跪拜之礼,于是那句“拜倒在石榴裙下”就产生了。

这个典故出现在唐玄宗时期,石榴裙的历史却更为久远,比如法门寺地宫开启的时候,人们就惊喜地发现了一件红底金丝的石榴裙,传说它的拥有者正是女帝武则天。

要说石榴裙,我们就不能直说石榴裙,还得兜回去说说石榴。

石榴是张骞出使西域从安石国带回来的,自此就因为其多子的果实形象深受喜爱,寓意多子多福。

据说上头那位杨贵妃除了爱吃荔枝,也爱吃石榴,所以唐玄宗在唐宫内种植了很多石榴。

石榴裙最早被提及实在南北朝时期梁元帝的《乌栖曲》中,“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这里形容的就是女子姣好的形态。

石榴裙真正成为火爆的单品,那还得见热烈奔放的唐朝。

其实也不难理解,如火一样的石榴裙遇上了爱穿抹胸和裙子的唐朝美人儿,那还真的就是一个“搭”字能概括了。

我们中国人自古就喜欢红色,红色代表着喜庆,也代表着奔放、热情,但在古代石榴红也不是一般人家能够穿的,那也得是贵女贵族阶级的所有物,“石榴裙”还泛指年轻的女子,是唐朝年轻女孩们的心头好。

上文中我们也提到了被埋藏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的石榴裙,它的主人被认为是女帝武则天。

传说武则天之所以要用石榴裙来供奉舍利,也是为了让佛祖见证和保佑她和唐高宗李治的爱情。

武则天本来是李治父亲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随着李世民的去世,出宫修行,后来遇上了唐高宗李治,就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了。

之前写王皇后的时候,咱们就说过武则天和李治好了后,也一直没有找到好的理由回宫,最后这个台阶还是王皇后给递的。

武则天回不了宫,又不想让李治忘了她,除了眉目传情就得鸿雁寄相思,于是就有了《如意娘》,其中就提到了寄相思的石榴裙。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所以李治又何尝不是拜倒在了武则天的石榴裙下呢?不得不说,老李家尽是“情圣”了,法门寺的那条金丝红底的石榴裙也不知道是不是这对皇帝夫妻的定情之物~

唐朝的贵族少女们敢穿,诗人们就敢评价,比如白居易在著名长诗词《琵琶行》中的那句“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其中“血色罗群”说得就是石榴裙。

小文的最后我们也放上关于“石榴裙”的诗词供大家赏析,期待大家的转赞评。

官宅

唐·白居易

红紫共纷纷,祗承老使君。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

水色窗窗见,花香院院闻。恋他官舍住,双鬓白如云。

贺明朝·忆昔花间初识面

五代·欧阳炯

忆昔花间初识面,红袖半遮,妆脸轻转。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

碧梧桐锁深深院,谁料得两情,何日教缱绻?羡春来双燕,飞到玉楼,朝暮相见。

这篇小文是突然在路边看到了盛开的石榴花有感而发,发出来和大家讨论一下,酷暑已至,大家还是要注意防暑,多喝水,最后祝愿大家酷暑都有习习凉风吹~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0 阅读:14

梨白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