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写作和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书接上回。。。。。。
君臣二人是否还再议了北伐,不可知,陆游先后去了福州、江西。
陆游不是一个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人,到了江西后,他为江西常平提举,管着粮仓和水利。江西水灾即便放到现在那也是触目惊心,为了应对水灾,陆游开仓赈粮,还急报朝廷,希望能够求开常平仓赈灾。
本来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却再次成为了他人的眼中钉,等着陆游奉召回京的时候,给事中赵汝愚借机弹劾陆游“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

这次陆游不干了,战场上不了,水灾还搞不定,做个屁官,直接辞职,回到了老家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躺平。
然后时间节点就到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首诗就是写在了宋孝宗再次召陆游回京,那一夜他宿在客栈。
这个时候陆游对朝廷、宋孝宗的态度就是“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此时他已经在山阴度过了五年,左四年又五年,人生又有几个十年呢?这一年陆游六十二岁。
君臣又见面了,陆游被启用为严州知州。面对曾经意气风发要收回失地的青年,宋孝宗不知道要说什么,只能勉励他“严陵山青水美,公事之余,卿可前往游览赋咏”。

又不是盛世,游览赋咏,笑话,可悲啊!
在严州(今浙江省杭州建德市,南宋时管辖地还今有桐庐、淳安县境内)任上,陆游依旧务实,还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
任满后,陆游回京又先后任军器少监,掌管兵器制造与修缮。
你以为陆游忘了北伐梦了吗?他没有!淳熙十六年,宋孝宗效仿他的养父宋高宗也做了太上皇,估计也知道他的“职业生涯”也就到这了。

不过宋孝宗眼光不咋的,禅位儿子宋光宗,孝宗很孝顺,看他的谥号也能看出来,他的儿子却是两宋最不孝顺的皇帝,还有点精神不太好,光宗的皇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感兴趣的小伙伴可在梨白首页搜索“宋光宗。”
言归正传,宋光宗上位之后,陆游老生常谈,继续上书,希望皇帝勤政爱民,还总结提出了治理国家和北伐收复失地的系统意见。
大家想想,宋孝宗时期算是南宋中兴,一次北伐就把他们吓破了胆子,哪里还敢来第二次?!

这次陆游倒是没被贬官,先升了他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陆游是真“检讨”啊,一个劲儿上书,希望宋光宗广开言路,希望他节俭,顺道又提起了北伐。
主和派忍了陆游一次,第二次就没有了,于是弹劾陆游恶“活动”开始了。
言官何澹“开道”,认为陆游的言论和建议不合时宜,然后主和派一窝蜂地上来,最终陆游以一个不可思议的理由“嘲咏风月”又被开除了。
陆游悲愤不已,却还是要“干”到底,别人嘲讽他狂放不羁,他就号“放翁”,说他嘲咏风月,他干脆把自个家改名“风月轩”,嗯哼,气死“你们!”

所以,陆游“老实”了吗?
当然没有,绍熙五年,宋孝宗没了,那个曾经也有抱负要收复失地不负先祖的宋孝宗走了,他的儿子宋光宗却不肯居丧,满朝震惊。
大家想想,一个以孝为谥号的皇帝找的继承者却大大不孝,这事儿真的不好笑。
然后韩侂胄与知枢密院事赵汝愚,要废了赵惇,立太子赵扩为帝,也就是之后的宋宁宗。其实到这里是没有问题的,读《宋史》或者其他史料就可以知道,宋光宗的精神此时已经不太妙了。

这里也顺嘴提一下,宰相韩侂胄是北宋名相韩琦的曾孙,同时他的母亲还是宋高宗赵构吴皇后的妹妹,他的侄孙女(亦有说是侄女)则是宋宁宗的皇后;枢密使赵汝愚呢也不是简单的男同学,是汉恭宪王元佐七世孙。
赵元佐是谁呢,就是宋太宗的长子,宋真宗的亲大哥(一母同胞),宋仁宗的亲大伯,他的下场还算好,但也“疯”了一场,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里边首页搜索“赵元佐”。
好,话题扯得有点远,再拉回来。韩侂胄和赵汝愚最后也是闹得不死不休,这都是后话。宋宁宗上位后,韩侂胄开始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朱熹被贬,理学也不被待见,庆元党禁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

陆游没闲着,对于韩侂胄的所作所为,他写诗讽刺,不过,几年之后,陆游对韩侂胄的态度还是有所转变的,因为韩侂胄也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北伐。
嘉泰二年,陆游被罢官十三年后再次奉诏入京,此时的他已经七十六岁了。
此次陆游回京主要是主持和担任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一职,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
算是朝廷对于他才华的肯定,当然也可能因为他活得久知道得多,哈哈,还可能是宋孝宗之前也有交代,现在我们都不得而知了。

之后,陆游又兼任秘书监,在这期间,被他嫌弃甚至写诗讽刺的韩侂胄主张北伐,气势汹汹。为此陆游那颗因为北伐已经死了的心活了,眼睛也亮了,大力赞扬韩侂胄,并且还摒弃前嫌,为其写诗,希望他早日收复失地,北归,北归!
国史编撰完成后,送宁宗升陆游为宝章阁待制,陆游致仕,时年七十九岁,这在古代绝对是长寿了。
纵观陆游一生仕途,真真坎坷,光是失业、辞职就占据了他职业生涯一半以上的时间,贯穿他一生的就只有北伐的梦想,到这里我们可以回答标题中的那个问题了。

陆游这一生从来没有上过战场,和军旅有关的也就是在南郑的那八个月,还是文职,但也就是这八个月让陆游毕生难忘,因为那是离他北伐上战场回故土最近的一次。
来了来了,嘉泰三年,陆游和辛弃疾这两个有着共同北伐梦的人终于见面了。
其实说是“北伐梦”不准确,他们是想收复故土,是想再看一眼东京梦华啊!
此时的陆游在家乡山阴,也就是今天的绍兴,两个人一见如故,因为北伐,因为对故土的向往成为了忘年交,他们促膝长谈,指点江山,又唏嘘不已。

此时的陆游心中不知道在想什么,望着比自己小十五岁的辛弃疾,会不会羡慕呢?羡慕他曾经“吹角连营”,羡慕他日子还长,还有重新回到汴梁城的一天。
第二年,辛弃疾应召入京,此时已经垂垂老矣的陆游浑浊的双眼又亮了,他从辛弃疾的人生轨迹中看到了希望。
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宋·陆游
稼轩落笔凌鲍谢,退避声名称学稼。
十年高卧不出门,参透南宗牧牛话。
功名固是券内事,且葺园庐了婚嫁。
千篇昌谷诗满囊,万卷邺侯书插架。
忽然起冠东诸侯,黄旗皂纛从天下。
圣朝仄席意未快,尺一东来烦促驾。
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天山挂旆或少须,先挽银河洗嵩华。
中原麟凤争自奋,残虏犬羊何足吓。
但令小试出绪余,青史英豪可雄跨。
古来立事戒轻发,往往谗夫出乘罅。
深仇积愤在逆胡,不用追思灞亭夜。
辛弃疾的一生同样悲壮,和陆游相似的除了北伐梦外,那就是“闲置期”巨长。即便如此,陆游这外老前辈还是勉励辛弃疾,希望他能够帮助韩侂胄成就北伐大业,为国效命!
有意思或者是有缘分的是,辛弃疾被重用后,和陆游一样,也被派去了镇江,而上文中我们提及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正是这个时候所作。
开禧二年,韩侂胄请旨北伐,起先因为准备还算是充分,先后收复收复泗州、华州等地,年迈的陆游突然之间耳清目明了,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然后韩侂胄真的准备好了吗?在出师檄文发布后,宋朝的老毛病又犯了,朝中韩侂胄的政敌们开始蠢蠢欲动,又加上他本人用人不察,刚愎自用,战况急转直下。
陆游心里那叫一个急,甚至直接写信催吴曦等按兵不动的“叛徒”,结果其实已经明了了,或者早就明了了。
开禧三年,北伐的第二年,韩侂胄的头就被切了下来,送去了金营,一辈子都没挺起来脊梁的南宋又签订了“嘉定和议”。
此时已经八十二岁的陆游悲痛万分!又过了两年,忧愤成疾的陆游在宋廷已经起不了床了,临终之际,他对北伐对故土对东京开封依旧念念不忘,留下了那一首绝逼《示儿》然后带着遗憾去了。

对着孩子、孙子他没有什么嘱托,只希望“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为没有国又哪来的家啊!
此时距离南宋完全覆灭不过还有六十三年,曾经被陆游寄予厚望的王朝在他死后还没有活过一个他。。。。。。

最后的最后,什么都说不出来了,南宋又何止辜负了一个陆游啊!关于陆游大家还想说什么,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您的点赞评。
参考书籍:
《宋史》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