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来,全国各地最高气温不断刷新多年来的历史纪录,热射病也成了头条上的热词。温度刚刚降低了几天,这不,又一波高温天气已经上路了。
其实,天气冷热,都是正常现象,古代的极端天气也不少。酷热难熬时,我辈只会大呼“热死啦”!古时文人则会文绉绉地集体吐槽。唐玄宗时代,身处夔州的杜甫在高温时节,即使躲到长江边也没有感到丝毫凉意,于是报怨“峡中都似火,江上只空雷”,所以“炎赫衣流汗,低垂气不苏”,脑海中则渴望“想见阴宫雪”;身在长安的王维同样热得受不了,竟然给南方的朋友写信介绍北方的热:“长安客舍热如煮……空摇白团其谛苦”;李白的抗暑方法最狠,他在《夏日山中》写道:“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天太热就干脆逃离城市,跑进青山绿水中脱光了衣服吹风,估计这个一般人学不来。

都说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温度相对较高时期,所以利于农业生产,汉代清代也一样,都因此国力强盛;而明代、南北朝时期就挺倒霉,碰到低温期,庄稼收成都不好,天灾频发,吃不上饭的老百姓能不造反?不过万事有利就有弊,唐代那热也是真热,晚唐人依然没能躲开酷暑,时人王毂写下了《苦热行》:“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可见炎热仍旧普遍存在。《宋史·五行志二》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行都(南京)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当时江南一带一杯水的卖价,可比现在的矿泉水贵多了,看来从古热到今的南京城,“火炉”之称可不是瞎讲的。

古人文雅,词汇量比我们多,他们对酷暑的描述也是“词出不穷”:唐朝有“热甚”,也就是太热啦、热死了;五代后梁是“亢阳”,直白点说就是“毒太阳”;宋代朝有“隆暑”“大燠”的记录,浓缩成一句话还是“热死啦”!
中国古代史上有所载的最热夏天出现在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所载,当年北京“六月丙辰京师威暑”。具体温度有多高?根据古气候研究专家换算,这一年7月20日至25日,华北地区下午的气温均高于40℃,其中7月25日最高气温竟达44.4℃,这样的极端高温纪录,迄今未被超越。与恐怖的高温记录相对应的,自然是是更加恐怖的“热灾”:据档案记录,仅在北京城和京郊,从7月14日到25日的11天内就热死了11400多人。好在当时乾隆刚上台不久,精明能干颇有作为,而且还有康雍两朝留下的储备充足的国库作后盾,所以面对千古未有的“热灾”,清王朝迅速拨给九门提督一万两白银,专款专用对抗酷暑,北京城里几乎所有的街道都发放冰块和解暑药品,但“死者躺在道路或街上”依然成为常见景象。乾隆皇帝也是热到不行,还专门写下《热》诗一首,借景抒情: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

而事实上,这场“热灾”不止局限在京城里,根据当时各地的相关记载:同时期《浮山县志》说:“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这浮山县在今山西临汾,当地应该也热死人了;《续天津县志》记载:“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把土石都晒焦了,热死人也正常;《高邑县志》写道:“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日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河北地区的极端高温,已经让铅锡都融化了;保定府“天气亢旱”;青城县“大旱千里……树木向西南辄多死”,就是连树都给活活烤死。可见当时的河北、山西、山东、天津、京畿各地,都几乎要被“热疯了”,这股热浪基本席卷了大半个北中国。

1934年7月13日,南京气温高达43℃,这个数字成了近百年来南京最高温度的极值。由于民国时期兵荒马乱,气象资料不全,我们难以洞悉当时的情形。不过,距离我们很近的1988年,南京最高象温度虽然“只有”38.5℃,在历史上不算酷暑年,最高温度也没有达到历史极值,但却成为30多年来公认的“最热”的一个夏季,主要是因为高温整整持续了17天,这一年中暑的人太多了,据公开的资料显示,当年南京中暑人数高达4500人,死亡人数达到了411人。那时候石头城里还应景地出现了一个避暑神器:“微风吊扇”。当时的老报纸报道,“亚美”牌微风吊扇大受欢迎,省外订量10万台,省内42万台,其中南京16万台,而且南京的“亚美”微风吊扇在上海被评为当年“今夏最受欢迎产品”,因为需求量太大,亚美厂家都只得让工人早上6点就要上班。

由于酷暑天气古往今来并不罕见,想方设法避暑的办法也就层出不穷了。为了缓解暑气,古人的智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力。虽然那时没电没现代化科技,但古人会用最天然、最环保的方法来降温避暑,在炎炎夏日也可以过得很惬意。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怕热的皇帝佬会设几个京城,南方热了就回北方办公,或驱使人力在塞外修建避暑山庄,怕热就躲远点;稍次一点的,王公大臣们会修建所谓的“含凉殿”,就是将房子建于水边,并设置水循环系统,然后利用机械原理将水送到屋顶,再顺着固定管道从墙外甚至壁内淌下,如此依次循环往来,使室内温度下降。

也有些达官贵人会在某些房间下面凿口深井,盖一个带孔的盖子,夏天室内冷气直冒,相当于土造“冷气机”。除了这些大件,扇子、凉席、瓷枕这些小件夏季家居用品会成为普通人家户户必备用品。此外,当时还有一种“竹夫人”,就是用竹蔑片编制的长条形空心竹笼,用井水浸凉,晚上放到床上,搂着睡觉非常凉爽,实为消暑降温的神器。

夏天穿得轻薄,自然凉爽。早在六千多年前,我国古人就学会从葛、麻等植物中提取纤维制作衣料。《韩非子·五蠹》中记载,尧“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葛植物的纤维可以用来织纱,是当时最清透凉爽的材料,因此古人从先秦就开始依靠葛布度夏。后来出现纱丝绸,夏天的衣物自然更加清凉,两汉时期我国已有了轻纱、绉縠、冰纨等平素织物,在君王座前翩翩起舞的宫女,往往都身披轻纱或绉縠,薄而透明,甚至在七层纱衣下都能看清皮肤上的痣,穿着自然无比凉快。到魏晋南北朝时,江南人在梅雨季会穿着衫子,所谓衫子就是衣袖宽松,面料轻薄,没有衬里的单衣,而且袖口宽博垂直,可以更好地散热,在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贤砖刻图中的人物所穿衣服即为衫子。《晋书·五行志》记载:“魏明帝着绣帽,披缥纨半袖,以见直臣”,那就是穿着短袖上衣了,不仅凉爽而且时尚。

根据资料记载,早在先秦时代古人就懂得利用天然冰来制冰,给食物保鲜、做冷饮,或是放在室内降温。据《周礼》记载,周王室为了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还专门成立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为“凌人”。古人通常选择一个阴凉之地,深挖地窖并用新鲜稻草和芦席铺垫,将冬天大寒季节凿采的天然冰块垒放其上,再用稻糠、树叶等材料进行隔热,然后密封住窖口,来年夏天再拿出来享用。虽然这种藏冰方法效率很低,到来年使用时大约会有三分之二的冰块已经融化,但古代人力不值钱,王公贵族可以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量的三倍以上,以确保年年有足够的冰块使用。

入关后的满族人最怕热,满清皇室自然成了储冰大户:紫禁城、景山西门、德胜门外共有14个冰窖,每年储冰总数量高达101700块,每块冰都有方桌大小,这可不是一般的壕。在唐朝末期,古人偶然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于是我们聪明的老祖宗们就学会利用硝石制冰,夏季用冰又多了一个来源,到宋代时夏季街市上已经出现各种各样的“冷饮”,而到了明清时期,用冰块避暑的方式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

至于现在,有了空调、西瓜、WIFI这避暑三件套,夏天也就更不可怕了。所以,热就热点吧,不历尘埃三伏热,孰知风露九秋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