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巧打游击战

崔琰谈历史 2023-03-22 07:58:03

在我军灿若群星的将帅中,粟裕大将以其高水平的战略眼光、灵活机动的决策运筹和长于指挥大兵团作战而著称于世,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美誉。其实,粟裕不仅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作为井冈山时期成长起来的军事指挥员,他多次在毛泽东亲自指挥下作战,也深得毛泽东游击战略战术精髓。

尤其是1929年7月上旬,毛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到闽西指导地方工作并养病期间,朱德亲自命令在此之前经受住了长期战争严峻考验的粟裕率领一个连保卫毛泽东。在负责毛泽东警卫工作的两个多月里,由于能够日日得到毛泽东面授机宜,粟裕犹如拨开云雾见曙光,进一步领会了毛泽东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思想,并在而后艰苦卓绝的三年南方游击战争中将其融汇贯通,使得自己对游击战理论达到知行合一、妙用于心的境界,还在灵活运用毛泽东总结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敌疲我打”游击战十六字诀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出了“敌进我进”方针。在一次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的课堂上,粟裕曾经专门解释过什么是“敌进我进”,他提出,当敌人以十分强大的兵力对我进行全面“围剿”时,应迎敌而出,出其不意地飞兵奇袭敌后方基地,狠狠打击其老巢,使其不得不回兵救援。此时,我方再以逸待劳,选择合适时机及地形伏击敌人,从而达到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

粟裕“敌进我进”游击战术思想发端于三年南方游击战争时期,成熟于苏中抗日战争中。在这块接近敌伪统治心脏地区的苏中大地上,粟裕率部飘忽不定、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也将游击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部队每到达一个新区,粟裕都会首先派人调查地形道路,将大路小径摸得清清楚楚,确保白天夜里才能行动自如;行军时,粟裕都留专人断后,主要负责清除部队行军留下的痕迹,如扶起压倒的草,抹掉泥地上的脚印,甚至制造出与部队行动方向相反的假信号以迷惑敌人;宿营时按“五班制”落实,即部队首长住中间,东南西北各放一个班,哪个方向发现敌情,就由哪个方向的班就地抗击,通知和掩护其他方向部队转移,完成各自任务后再到预定地点会合;部队休息时,必须避开集镇和大村庄,选择偏僻小村庄住宿,以独立砖瓦房为最好,并且要选择有后门的住家,无后门房屋一概不用。这些在长期严峻敌后游击战争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战斗经验,是粟裕指挥部队赢得一个又一个战斗胜利的基础,更是其实施“敌进我进”战术方针的前提,正是凭借这些他的部队才能够一次次化险为夷并狠狠打击敌人。

抗战时期的粟裕

1942年1月下旬,正是春节前的数九寒冬,粟裕率领自己精干的指挥班子到达苏中军区第二分区三仓与弶港之间(今天盐城东台市沿海附近)的一片滨海地区休整。此时,为了对付敌春节前的“例行”扫荡,粟裕所部各部队都已经分散作战,师直机关的大部分人员也早已乘船到海上隐蔽起来了,只有他自己带着少数人在陆上与敌伪周旋。考虑到近期没有什么大的敌情,粟裕决定让在海上飘荡了不短时间的师直人员上岸向自己靠拢,在休整的同时也争取过一个愉快的节日。但是,师直机关的的同志刚刚集合到粟裕身边,就接到了周边日军在大量增兵的情报,他立即判断出这是敌人发现了己方动态,即将对我军进行突击扫荡的前兆。于是,他当机立断,按照“敌进我进”的原则,率部立即向敌人来路富安、安丰方向插去。第二天清晨,他们到达鲁家灶村附近,村边有一条小河,河岸边为一条通往安丰的小路,对地形烂熟于心的粟裕判断从安丰出发袭击他们的敌军很可能会走这条小路,于是命令本准备在鲁家灶村休息的部队迅速过河。

新四军在水网地带行军

果然,大部分人员刚刚过河,后卫部队就与路过的敌人接上了火,部队虽然及时与敌脱离,但也暴露了目标。新四军快速北移并于中午时分到达四灶村,认为已经甩掉敌人了,便准备休息过节,认知饭菜还未熟,又响起了枪声。原来敌人也学聪明了,他们是分梯次行动的,前批刚被甩掉走岔,后一批又跟了上来。粟裕组织部队带上饭菜继续走,天黑前到达七灶村,此时部队已经行军一天一夜,正要休息吃饭,北面又发现敌情,大家只好再回头向南,于凌晨到达张家灶村,在这里他们了解到刚有敌人袭扰后离开。此时,终于得到休息机会的官兵们大多倒头就睡,而粟裕却丝毫没有松懈,他派出侦察员向几个方向警戒,自己盯着地图思索下步行动计划。不久,有侦察员回来报告,临时住在附近唐家洋的敌人在集合讲话,有一部分日军正把抢来的东西装车,据说是要返回老巢。粟裕一听,马上意识到这是敌人的花样,不待天明就集合训话,这肯定不是要返回据点,而是可能摸到了我军的动静,准备杀个“回马枪”,他立即集合部队,利用大路上敌军行军的短暂间隙,飞速越过海安到丁家所的公路,跳到外线地区去。而就在他们离开久,大批敌军果然气势汹汹地合围了张家灶村,当然也扑了个空。

观察敌情

就这样,在一天两夜时间里,粟裕率领部队折返往复行军100多公里,如同许多次一样在叫嚣着消灭新四军一师和苏中领导机关的敌人重兵拉网合围圈中多次与敌擦肩而过,却一次也没让敌人占到便宜。同时,在迎面向敌并巧妙跳出敌人“清乡区”后,随时抓住外围敌人的弱点,机动地予以打击,趁敌慌乱之际再由外向入内在封锁线上撕开口子,趁敌混乱攻其据点,掩护和配合群众斗争,尔又迅速撤出。就是凭借着这种被粟裕称为“叫花子打狗”的战术,他率部在水网密布、沟渠纵横的苏中地区往来驰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奇战例。

灵活机动打击日军

要说明一点的是,粟裕妙用的“敌进我进”战术,在人民革命战争中并非孤例,而是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如被誉为“战神”的刘伯承元帅抗战伊始在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对日作战时,也经常指挥部队进到敌人后方,“拉着敌人后腿打”。两位军事家的不谋而合,更显示“敌进我进”战术思想的高明之处。

1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