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1年,杨坚在北周的版图上开创了大隋帝国,中华大地自西晋以来的乱世终于被终结。隋文帝在登上皇位后不久就着手对新帝国进行整顿,制订了一系列符合当时需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政方针,使庞大帝国在短时间内就从破败中走了出来,并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尤其是他大力推进“政府机关改革”所取的政治成果,对此后1300多年的中国各封建王朝政治体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央政府机构方面,由于前朝北周的官僚体制盲目效仿《周官》形式,称谓复杂、职掌不明、效率低下,隋文帝干脆利落地废除了北周六官制,改进汉魏设官方针,明确三省六部制,实行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并立,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虽然分工不同,但是级别一样,相互牵制监督,各自对皇帝负责,彻底集权于皇帝。同时在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具体行使政府行政职能。杨坚的三省六部制终止了以往历代新皇朝都要树立新相权以约束旧相权的做法,在朝廷内部进行分权制衡,不仅削弱了相权,比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做法要高明得多,而且终止了官僚机构的继续膨胀,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可谓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行政机构改革,其基本框架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晚清。

在地方行政机构这个层次,隋文帝的改革动作就更大了。
西晋灭亡以后中央政权更迭频仍,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中原大地一度四分五裂,各割据政权官制极其混乱,官僚机构重叠,政府机关和官员倍多于古,甚至出现过在方圆不到百里的地方竟数县并存的奇怪现象。在杨坚刚刚拿到天下的时候,隋帝国共有201个州(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508个郡(地级市),1124个县,平均下来一个州只能管两个半郡,一个郡只能管两个县。

更要命的是,彼时州、郡、县无论大小,官吏全部配备齐全,地方长官又自选本地士人为佐官,形成庞大官僚群,“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官儿们却“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典型只要待遇不干活。这种混乱腐败局面,对于刚刚建立起来的隋王朝无疑极为不利。因此,杨坚于开皇三年采纳杨尚希的建议,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原则,大力合州并郡,更将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他儿子隋炀帝又将州县两级制改为郡县两级制(改州为郡,节省了朝廷的开支也提高了行政效率,因为郡的官品低于州)。通过这些措施,隋朝共裁减、合并了529个州、郡。换句话说,原来的州郡,被裁减、合并了四分之三还多。这个数字可能不够准确,但它足以说明隋朝通过裁减地方机构和冗官,简化了地方行政机构,统一了体制,革除了地方机构臃肿庞大的积弊,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开支,对于老百姓而言也是一件减负好事。

隋帝国虽然仅仅维持了38年,历经二帝便告灭亡,但在隋文帝杨坚执政时期,大隋曾经迅速焕发出勃勃生机,明显具备成为一个即繁荣又强盛的大帝国潜质。只可惜这一切的一切都在隋二世炀帝杨广继位后发生了改变,这位大神仅仅用了12年,就将他老爸所开创的基业统统败光,隋帝国快速走向亡国,被李唐王朝捡到一个大皮夹子,成就了一个煌煌大唐。

不过,这个失败王朝“政府机构改革”的成功成果,却在唐朝发扬光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