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是彻底改变一战战局的一年,美国在这一年四月参战,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随后上台的临时政府继续在东线对同盟国作战,但战绩还是一塌糊涂。此后,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仇视这个政权的西方列强在英法带领下对新生的苏俄实施武装干涉,参与的国家有14个,兵力达三百万。1919年,得到西方支持的前沙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和原俄军最高统帅部参谋长邓尼金率领白军向年轻的红军发起进攻,俄国陷入激烈内战,苏俄大地上硝烟弥漫,战火四起,刚从一战深渊解脱出的俄国人民再次陷入苦难。到这年夏天,新生的苏俄已经丧失75%领土,陷入四面受敌的险境。

在苏俄内战时期,红军的最大死敌无疑就是白军,又叫白卫军。白军的称谓主要源于两点:首先前苏联红军是以红色作为代表,而白则是红的对立色;另外,白军以保皇党派为基础,而在沙俄时代白色则为其皇室的代表颜色,沙皇也常被冠以“白色沙皇”之称。不过,俄国白军其实只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一个联合阵营的统称,并不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独立军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白军没有一个统一组织,是一系列与红军相对立的军事组织,主要由支持沙皇的保皇党、军国主义者等组成。当苏俄大地上红白两军激战得你死我活之际,当时在乌克兰还活跃着一支如今已鲜为人知的武装,因为他们举着黑旗战斗而被称为黑军。

反映苏俄内战情形的漫画
黑军是一支什么样的武装
黑军,正式名称“乌克兰革命起义军”(这个“乌克兰”是地域上的,而非民族或文化上的,而这个“起义”最早是针对侵占乌克兰的德奥及其傀儡政权的)。黑军只是一支有理想的武装力量,不效忠于任何政权或者政党,相对独立。在黑军控制的地区,由一个类似苏维埃(议会)掌控政治权力,苏维埃(议会)则由基层农民、工人组成。这个似政权又非政权的,也叫做“自由地区/自由领土”的机构,由黑军提供保护。事实上,很难说清黑军和“自由地区/自由领土”之间的关系,但是可以肯定是互相影响密切联系的,而且从理论上讲黑军要服从“自由地区/自由领土”的决定。“自由地区/自由领土”则反对所有中央政权和职业官僚政客。

黑军的一种军旗,其标语为俄语
黑军部队成员包含了农民、工人、水兵、犹太人、哥萨克和很多外国人,在内部实行选举军官制(就像哥萨克选举盖特曼),其领导者马赫诺也并非统帅,而是一个顾问身份(甚至这个顾问身份也是选举的)。黑军不同时期掌握若干个师,最多时拥有数万人的武装力量,每个师编三个旅,每个旅三个团,每个团三个营。黑军有步兵、骑兵、炮兵、机枪部队,机枪部队配备有他们发明的叫做“搭枪卡”的装备,也就是由2或4匹马拉的四轮马车,车厢里固定着一挺带挡板的水冷式重机枪,也可以携带部分给养,在苏联老电影里,夏伯阳威风凛凛地站在“搭枪卡”边上指挥战斗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黑军还有一些其他特殊部队(如负责在敌后测绘地图、宣传煽动、或者策划袭击的组织,类似于后来的特种小分队)。黑军的步兵到后期也全部由马车运送,相当于后世的摩托化部队了;骑兵的坐骑和马车,在远程作战时也有火车来运送。所以黑军的机动作战能力很强,也很能打。黑军的宗旨是要在乌克兰建立一个独立的无政府主义国家。

夏伯阳,多少人以上中的英雄

“搭枪卡”是苏俄内战时期的“大杀器”
马赫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讲到黑军就不可能绕过马赫诺,通过了解马赫诺也就明白了黑军的政治主张。
内斯托尔•马赫诺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1889年出生在乌克兰古利亚伊—波列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7岁就到地主家干活,长大一些后到工厂干苦工,苦难的生活将他自幼就磨练得坚毅顽强。马赫诺的家乡地处第聂伯河与顿河之间,那里的草原是哥萨克的发源地,哥萨克们凶猛彪悍、不受管束、看淡生死的风格也深深影响了他,使他变得大胆无忌、桀骜难驯。正是在这种性格驱使下,马赫诺于1906年就加入了当地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组织,两年后因在一次与警方的冲突中杀死了一名警官而被判终身苦役。

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后执政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赦免了大量包括马赫诺的政治犯,获得了自由的马赫诺回到家乡。由于他参加过1906年的革命、坐过沙皇的牢,又敢于斗争,所以在当地很有威望,被尊称为“Batko”,也就是“小父亲”或“小老爹”。不久他就带领家乡最贫穷的农民和工人开始实践无政府主义理念,尝试苏维埃自由选举和创建自由公社,组织了两次大规模工人罢工,领导农民拒绝向贵族和地主缴纳地租,发起了轰轰烈烈的“马赫诺运动”,一时间乌克兰农村在无政府主义者的领导下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苏俄内战时期的“小老爹”
1918年春,俄国与德奥媾合宣布退出一战,德奥军队临时占领了乌克兰,前期被革命了的地主们也在白军保护下返回,这些白俄“还乡团”对无政府主义苏维埃展开疯狂报复,马赫诺被迫逃亡,于6月来到莫斯科并见到了列宁,但也是此时他发现自己的思想与共产主义信仰格格不入。但是列宁仍然承诺以布尔什维克的力量帮助他打回家乡。直至1919初,马赫诺和布尔什维克的关系还是融洽的,当年1月,马赫诺决定联合布尔什维克对抗邓尼金的白卫军,马赫诺的部队在保留自己的内部建制的前提下,整合为一个师编入红军。

黑军的精悍小分队
三国演义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
由于独特的作战方式和强大的机动能力,所以尽管黑军并没有自己的武器装备固定来源,但是他们靠着从作战对手那里缴获,因此比较能打,而且也曾在在红白两军交战的两次关键时刻,分别出手帮助过红军。第一次是1919年9月,邓尼金的白军一路北上直抵距莫斯科仅200多公里处,对新生的苏俄政权构成极大威胁,依照之前与苏俄签订的军事联盟,几万黑军部队从邓尼金背后发动进攻,一举切断白军补给线,邓尼金“北伐”收复莫斯科的计划最终泡汤。第二次发生在1920年的苏波战争期间,苏俄红军大部分兵力西进投入苏波战争,白军趁势再起,与毕苏斯基的波兰军队东西对进夹击苏俄红军。白卫军这次从后方攻破红军防线,很快突入到第聂伯河左岸地区,形势万分紧急,苏俄当局再次和马赫诺结成军事联盟,双方联合反击,最终抵挡住了白军的进攻。

苏波战争示意图
但是,这支无政府主义“流寇”组成的黑军,主要还是想借苏俄内战的特殊政治环境闹独立。所以,虽然他们宣布在红军和白军间“保持中立”,并刻意地想在二者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可是,一方面,无论红军还是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白军都坚决拒绝承认乌克兰的独立;一方面,红军和黑军又都矢志消灭白军所代表的沙俄旧势力;另一方面,以无政府主义为建军宗旨的黑军又始终反对红军强调的纪律、秩序和威权。于是俄国内战时期的乌克兰战场上就出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状态:红军一边与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白军交手,一边偶尔又会与黑军产生冲突;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一边与苏俄红军交战,一边与黑军开打;黑军有时倒向红军,有时又倒向白军。三者之间忽而结盟,忽而为敌,俄国内战就是在红、白、黑交织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的,这很容易让大家想起一段熟知的中国往事——三国演义。

无政府主义者会是一种什么结果
军事上的作为让马赫诺把目光投向政治方向。他所领导的无政府主义团体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布拒绝所有政党,拒绝一切形式的专政(包括无产阶级专政),否定任何中央国家的概念等。在黑军占领的城市中,他们首先解除所有禁令,废除所有政权。黑军努力在乌克兰各方势力中寻找机会实现所谓自由的理想,也就是无政府主义状态,但是就连德国人在占领区扶持的傀儡政权“乌克兰国”,都不接受他们的主张。
1920年下半年,苏俄内战形势逐渐明朗化,红军和白军之间的战争虽然直到1922年才彻底停止,但主要战役其实在1920年就基本结束,白军败局已定。此时,黑军与红军之间的关系微妙中也开始变得危险起来,由于黑军一直拒绝红军派政委进入其部队,也不接受红军提供的武器补给,尤其他们拒绝任何形式的政权机关,这就使得他们距离覆灭不远了。1920年11月26日,黑军主要指挥官和参谋被红军南方司令部逮捕并在宣判后全部押赴刑场枪决。此后,黑军与红军正式开打,这场兵力悬殊的激战持续了八个月,直到第二年夏天黑军被打得七零八落,马赫诺带着77名亲信越过边境逃到了罗马尼亚,此后寓居巴黎至去世,这支“黑军”也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黑军的作战会议看起来也是无政府主义式的
回顾这段历史,马赫诺及其领导的黑军向往自由、自治,反对任何威权统治,不接受所有政权,以无政府主义思想为指导,发起了一场社会革命。然而他们的理想毕竟只是一场乌托邦式的幻想,无法在社会实践中取得成功。在俄国激烈的内战中,马赫诺运动也无法与有着严密组织和铁一样纪律的布尔什维克对抗,最后兵败逃亡,客死他乡,成了一名悲情英雄。

马赫诺和其女儿在巴黎过着寓公生活
还有一个花絮——在我国具有深远影响的前苏联名著《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洛霍夫,在15岁时候就当上了教师,后来在参加博斯威克的征粮队期间,曾被黑军俘虏,已经准备枪决了。但那支黑军部队发现他是一个教师,而且听当地人说肖洛霍夫所在的队伍并没有对农民进行大肆搜刮,就将其释放了。黑军的高抬贵手,我们留下了一位写出顿河哥萨克史诗巨作的文坛巨人。

前苏联名著《静静的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