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的两次对外海战

崔琰谈历史 2023-03-22 07:58:03

海军节刚刚过去,不在当天凑热闹,事后补个海战旧事。

作为典型大陆国家,中国历代统治者基本只关注陆权,这是没办法的事儿,当时各个政权的争夺与更迭大多发生在内陆中原,经济发展和军事攻略的重心也基本都在陆地之上。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沿海开发那是许久以后的事情,而且由于海域周边不存在另一个同量级的文明,朝鲜、日本都是华夏文明的延伸,东南亚一带恐怕在古人眼里连蛮夷都算不上(或许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所以,在近代之前,我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其实是很有限的,所谓远航也就是沿着已知的航线在大陆边缘航行,即使郑和也是如此,事实上三宝太监下西洋的航线都是之前就存在的,并没有开辟的新航路,更没有西方那种对新大陆的征服。

所以,我国古代也就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战,即使有水上的战斗,也一般称之为“水战”而非“海战”,因为水面战争基本都是在江河湖泊之中爆发而不是大海之中,这与西方文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根本原因还是近代以前我们的主要威胁从来都不是来自海上,而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但是,中国使用船只作为战争工具的历史却非常久远,也拥有先进的造船技术和丰富的航海(河)经验,早在商代,中国就已经开始将船只用于战争。春秋时期,一些沿海或濒临大水系的诸侯国开始大规模造船并组建了专门的水军,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海军。中国古代也有过海战记录,有些还挺著名,如唐朝痛打日本的白江口海战,南宋与金国之间的陈家岛海战和崖山海战,以及国人最熟知的也是最屈辱的中日甲午海战等。这其间,我国对外的主要海战对象就是日本。

在中国古代的绝大时间里海军不过是内河水师

而在明朝时,我们还曾经分别同葡萄牙和荷兰各打了一场海战,只是规模不大、影响也有限。

屯门海战:中国第一次抗击西方殖民者的海上战役

在明代,屯门指的是北起今深圳南山区,南至香港九龙半岛沿海大部分,包括前海湾、后海湾、伶仃洋(就是文天祥“零丁洋里叹零丁”那个地方)等,当时属广东东莞县,不同于今天的香港屯门区。15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一些欧洲国家纷纷以殖民方式获得海外市场,葡萄牙就是其中之一。1514年(明正德9年),葡萄牙殖民主义者阿尔瓦雷斯(George Alvares)率一支船队到达珠江口沿岸,要求登陆进行贸易,未获明政府批准,后在水面上与中国商人交易,并于同年再次率领葡萄牙海盗商船直接侵占“屯门海澳”并在此修筑工事,设刑场,制火器,刻石立碑以示占领。

葡萄牙殖民者形象

1521年明嘉靖帝即位,遂下令驱逐葡萄牙侵略者,葡方对明朝告示置之不理,此时葡萄牙人由阿尔瓦雷斯率领,已占据屯门岛附近若干年,不久前迪奥哥•卡尔佛又率一艘大海船新加入,所以葡萄牙人底气挺足。明朝遂决定以武力应之,时年56岁的汪鋐奉命驱逐佛郎机(明朝对葡萄牙的时称)人,当时其职务为广东提刑按察使司巡视海道副使,正四品,就是广东省政法口子上的一个市级以上、省级以下的干部,分管沿海治安的,此时被临阵委以军职,是典型的明式文官领军安排。

屯门海战前后历时15个月,可分为两阶段。汪鋐首先积极备战,加强明朝在屯门地区的军事存在,同时多方探听葡萄牙情报。备战完成后,汪鋐再次试图驱离葡人,却遭到对方的抵抗,于是汪鋐率领军队发起进攻,但由于葡方火力猛烈,明军首战不利,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葡萄牙人的火力已经远超明军。

据当时明人记载:“(葡人)佛郎机番船长十丈,阔三尺,两旁架橹四十余枝,周围置铳三十四个,船底尖,不畏风浪。人立之处用板捍蔽,不畏矢石。每船二百人撑驾,橹多人众,虽无风可以疾走。各铳举发,弹落如雨,所向无敌,号蜈蚣船。其铳管用铜铸造,大者一千余斤,中者五百余斤,小者一百五十斤。铳弹内用铁,外用铅,大者八斤。其铳一举放远,可去百余丈,木石犯之皆碎”。而当时明军战船的装备主要就是火门枪、碗口铜炮、铁炮以及火球火箭等燃烧类火器,很明显葡萄牙人在火器的射速、弹重、精度和距离上都拥有明显优势。

此战过后,汪鋐意识到葡萄牙人在火器上的优势,于是下令暂停进攻,亲自埋葬了战死人员,转而寻求弥补火力差距的办法。也正在这个时候,他通过在葡萄牙人船上工作的中国华侨水手,得到了佛郎机炮和葡船的资料,然后汪鋐开始紧锣密鼓仿造佛郎机铳并为自己的部队换装,在此期间明军只围不打,双方进入了四十天的僵持期。1521年9月7日,待重新准备完毕,汪鋐便率领部下使用仿制的蜈蚣船和佛朗机炮,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狠狠打击葡萄牙人。此次明军还双管齐下,在用仿制好的武器向其进攻的同时,还借助风力点燃装有油膏的小船火攻敌军,从未见识过这种战法的葡萄牙人措手不及,战船损失惨重,其岸上的营垒也基本被摧毁。

最后葡人只剩下3艘大船,趁天黑逃到附近岛屿藏身,天亮后趁风向逆转勉强逃过明军的追击。这次装备了佛郎机火炮的明军战船火力异常猛烈,甚至有超过葡萄牙战船的趋势,葡萄牙人称战场“简直就像笼罩在烟火之中的一座地狱”。此战明军顺利驱逐在粤葡萄牙人出境,凿沉葡船数艘,夺得大小火铳20多管,并运送北京及边防各地仿造,从此明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批量制造、装备佛郎机火器,这些火炮后来在抵御满洲八旗劲旅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明朝大量仿制的佛郎机火炮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倡导“师夷制夷”的军事家,此前仕途并不顺利的汪鋐由于在此役中居功至伟,从此纵横官场三十余年,到其70岁离世时历经四朝、历任十七职,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成为明代唯一同掌吏兵二部的人。至此,明朝收回了被葡人盘踞数年的屯门岛及其经常滋扰的“屯门海澳”及“葵涌海澳”,中国第一次抗击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战役,以明朝的全面获胜而告终。但是可惜的是,明朝很快又回到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继续在舒适圈中浑浑噩噩,葡萄牙人也在数年后卷土重来,并终于占得了澳门。

料罗湾海战:明王朝与西方国家的最后一次海战

当时的荷兰战舰

1633年(崇祯六年),明朝和荷兰在福建金门一带海域爆发了一场海战,史称料罗湾海战,此战是即将灭亡的明王朝与国力蒸蒸日上的荷兰(七省联盟已独立但尚未从西班牙的统治下独立)进行的一场大海战,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之一。海战的起因是荷兰人企图垄断与明王朝的贸易特权,但这时的明朝对待海洋的态度越来越保守,已停止早期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并且实行了海禁政策,因此明王朝拒绝了荷兰的要求。而荷兰在这一时期正处于发展时期,对明朝的拒绝很是不满,他们认为集中精锐的军队压迫中国沿海,就可以令明朝中央政权妥协,所以他们在中国沿海拦截中国商船,炮击沿海城市,使明朝损失惨重。

荷兰人胃口很大

而17世纪的明朝已至穷途末路,国内灾荒不断,农民起义此起彼落,关外对后金的作战也一再失利,当时的明朝水师已失去了早年七下西洋和抗倭援朝中的强大实力。但也正因为明朝海禁政策,却使得沿海走私业极为兴盛,明末有实力的走私枭雄纷纷建立起了自己海上武装,这些船队亦官亦商亦匪,国姓爷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是其中的代表人数,当时拥有一支强大的私人武装舰队。明朝政府为了对付来自海上的西方殖民者,便着手招安郑芝龙,意图依靠他来打击荷兰等外国海军。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造反的尽头是招安,郑芝龙实力强大,又怀有政治抱负,荷兰的殖民扩张也威胁到了其生存空间,所以他很早就接受明朝招抚,官拜海防游击,为五品武官,相当于今日的师旅级部队主官,所部列入大明官军序列。也正是他,帮助明朝在料罗湾彻底击败荷军。

1633年7月7日,荷兰台湾长官普特曼斯率领以密德堡号为旗舰的13艘战舰突袭南澳,明守军奋起抵抗,把总范汝耀受重伤,荷兰方面也有伤亡,遂脱离战斗。7月12日荷兰人又突袭厦门港,攻击郑芝龙在厦门湾整修的船只,由于毫无防备,此次明朝损失惨重,共计损失大小舰船约50艘(其中明军水师战船5艘),郑芝龙停在厦门的船队大部被摧毁。此后,荷兰军威大盛,船舰封锁厦门湾,横行于鼓浪屿、金门、厦门之间。明廷因战力损失,无力再战,派员与荷兰协商,荷兰人一面谈判一面四处掠夺,持续骚扰中国沿海一带,还迫使厦门、金门、烈屿、鼓浪屿及附近村落每周提供252头牛、25只猪、100只鸡,否则就再度攻烧(此举令人想到据点里面日本鬼子的行径)。直至料罗湾海战爆发前,明荷双方小战不断,互有胜败,但明朝当时的商船损失惨重,被荷兰劫掠者甚众。

登陆作战的荷兰军队

10月22日凌晨,一直伺机报仇的郑芝龙终于获得可靠情报,侦知荷兰人与海盗刘香的联合舰队正藏身于料罗湾,遂亲率50艘炮舰和100余艘火船悄悄开到料罗湾口,向荷兰舰队发动进攻。当时荷兰方面拥有8艘本国战舰和50余艘刘香海盗集团的大小战船。荷兰军队将本国舰队摆于中间,将海盗船四散,以此防御阵型迎战。而明军根本不理会散布周围的刘香海盗船只,数量众多的小型火船在主力战舰的火炮掩护下蜂拥而上,对准荷兰舰队的大船搭钩点火,猛攻不已,这一招黑虎掏心加火海战术,彻底打懵了荷兰人,最终荷军空前失败,除了4艘主力战船沉没外,1艘被俘,逃走的4艘也被重创,而刘香的50艘战船则悉数被击沉。据记录荷兰统治台湾时期各种活动的史料《巴达维亚城日记》所载,料罗湾海战明军以阵亡86人、负伤150人的代价,俘虏荷兰人84人,斩俘海贼100余人。

料罗湾海战之胜,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明朝正规水师,因为这时的明军海军已不再拥有永乐年间的大型远洋舰队,只有小型船只为主的近海防御力量。此战的主力是郑芝龙的水师,因此他也成为最大赢家,战后,郑芝龙因功被提升为总兵,实际权力要大于督抚,并夺取了东亚制海权,各国各地船只必须花钱购买郑芝龙的令旗方能正式航行。荷兰东印度公司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力量“已经衰弱到本季在中国沿海不能再有任何作为了”,荷兰人只得放弃垄断远东贸易权的企图,不再提及战前的占据鼓浪屿等要求,转而承认郑芝龙的海上霸权,每年也要缴纳12万法郎,以保证自己在远东水域的安全。郑芝龙的海商集团,已经成为彼时中国的东印度公司,享有贸易、征收舶税、调兵宣战的权力,在远东海域创建了一个统一的贸易王国。但是,郑芝龙的强大海上王国却是出现在大明帝国最衰弱的时候,随着明清交替之际的内陆陷入了大动荡之中,这个海上王国随后也遇到了危机。

1633年的料罗湾海战,距离1433年的郑和远航结束,正好是两百年,这场海战使得明朝海军的强悍实力再次为全世界所熟知。虽然此战成为明朝海战的最后绝响,但是慑于此战的巨大威慑,中国沿海及整个东亚海域保持了将近两百年的安稳,足矣。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