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须谨慎,小心出人命

崔琰谈历史 2023-03-22 07:58:03

南宋大儒朱熹在给弟子讲学时,曾经提到过包拯的一段往事:包拯年轻的时候,跟一位姓李的同学一同在老家庐州的一座庙里读书。当时好多书生在寺庙里读书,因为寺庙大多偏僻寂静适合用功,而且有免费的房子住,还提供斋饭,所以从唐代起就很流行在庙里读书。当然,这也是穷学生的做法。包拯读书那座庙的附近住着一个土豪,这财主知晓在庙里读书的一众书生中就数包、李二人为一时才俊,早晚会中进士、做大官,于是就有心结交,总想请他们到家里坐坐,但包拯和李同学也总是婉言谢绝。后来有一天,这土豪专门备好一桌酒席,还正式下了帖子请二位秀才“光临寒舍”。李同学觉得盛情难却,就洗脸更衣准备赴宴了。

包拯却一把拦住他,严肃地说:不能去!咱们是读书人,早晚要做官。如果吃那财主的宴请、得他的好处,万一将来被派回来主政地方,他若有不合礼法的事情求到咱们,那该怎么办?李同学一听有道理,最终两个人都没去。后来,包拯和李同学果然都中了进士,并且在若干年后,也都曾主政庐州,期间因不受人情干扰,干得都不错,后来仕途发展得也都很好。所以,大人物就是不一样,从一个请吃的饭局里面,就能看出隐患,果然不是我等凡夫俗子可比拟的。

不过,翻翻史书,就会发现,饭,还真不能乱吃的。否则,不仅可能丢官,甚至可能丧命啊。

“饭局”一词大抵源于宋代,但追溯饭局的开端,却不止千年。在中国历史上,饭局与政治永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过去有句话:“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似乎革命和吃饭是两件孤立的事情。但事实上,古代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往往都是在饭局上解决的,饭桌可以改变历史,筷子也可以涂改史书。而且这些饭局,往往都杀机重重,“革”掉几条性命那是常有的事。历史上著名的饭局太多了,最有名的当然是杀机四伏的鸿门宴,此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也是个不得了的酒局,好在这些饭局还没闹出人命来。而一顿饭吃掉性命的事情,史书上也有不少例子。

一碗新麦饭引发的悲剧

晋景公,姬姓,名獳(对,就是叫这个名字,意思是发怒的狗,古代有些贵族给儿子起名时,真不知道是什么思绪),也名据,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六代君主(公元前599年—前581年在位),大名鼎鼎的晋文公重耳之孙。晋景公时期,晋军曾在柳棼之战和颖北之战中,先后击败楚庄王率领的楚军,还于公元前583年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使得楚国霸业就此结束;之后在前589年的晋齐鞌之战中,晋景公又派兵击败齐国;此外他还大力打击国内权臣家庭势力,狠狠收拾赤狄等周边不服的少数民族政权。

这样一个厉害的狠角色,却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死得最憋屈的一位国君。据记载,晋景公有天晚上做了个噩梦,于是第二天就叫桑田巫解梦。桑田巫听完晋景公的梦,对他说:“从这个梦来看,大王你这是要完啊,你可能吃不到明年的新麦了。” 那时候的人是非常迷信的,巫师的话分量十足,不过晋景公还是不太相信,又过了几个月,新麦已经成熟了,有一天晋景公想吃麦饭,就让厨房用新麦做饭,然后,他又让人把桑田巫叫来,说:“你不是说我吃不到新麦吗,看看这是什么。”然后,让人把桑田巫杀死了。

古代巫师的话分量十足

新麦饭端上来了,晋景公还没来得及吃,突然感觉胃里面不舒服,就奔向厕所。到厕所还没来得及上呢,结果旧病复发一头栽在粪坑里被憋死了(当时即使是王也是使用现今某些落后农村那种旱厕)。在《左传》中,对于这位国君之死,仅用了一句话描述:“将食,涨,如厕,陷而卒”。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古人写史又惜字如金,这个“陷”字就使得晋景公的死因扑朔迷离。结合史料中晋景公在去世之前一年身体始终欠佳来看,他的死亡或许是因为一种无法医治的慢性病。当时的医疗条件不足以给出治疗方案,甚至,连诊断都做不到。所以只能寄希望于神鬼。于是,晋景公请来一名“神巫”为他占卜,巫师给出的预言是,晋景公千万不能食用“新麦”,否则,便会暴毙。当然,也有研究者提出阴谋论,认为他是被谋杀的,而且还给出这么个奇特的死法,只不过,时间太久远,无法论断的。

晋景公是否因为贪食一顿新麦饭而丧命,不好轻易下论断。而吴王僚却实实在在因为一条烤鱼送了性命。

贪吃烤鱼带来的风险

由于上几代在王族内部权力分配方面出了问题,所以春秋末期吴国的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欲杀当时的吴王僚而自立。但僚毕竟也是一个大国的君主,不是说弄死就能轻易弄死的,而且他们这两三代人争王位争得死去活来,僚也天天防着别人对自己下手呢,外人很难接近他的身边。不过,是人就有弱点,作为江南人,僚非常吃江鲜,特别是大鱼。

一条烤鱼引发刺王大案

于是专诸的首席参谋伍子胥推荐给公子光一位顶级刺客专诸。听说王僚特别爱吃烤鱼,为此专诸特地前往太湖学习烧鱼之术,历经三年终于练得一手炙鱼的好手艺。同时,伍子胥他们还专门寻到了一把行刺专用匕首(史上著名的鱼肠剑),准备藏在鱼肚子里,由专诸在给吴王僚献上烤鱼之时,借机行刺。公元前515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乘吴国军队外出作战内部空虚,预先在府中埋伏下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为防不测,吴王僚派出精锐卫队,从吴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而且其门户、台阶两旁,都是吴王僚的亲信,然后他在王袍下穿着软甲,去吃鱼了。当大家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专诸则出场送烤鱼。

等到吴王僚面前,专诸掰开鱼,趁势抽出鱼肚子里的匕首刺杀王僚,锋利的鱼肠剑刺穿了衣甲,僚当时就死了,他的侍卫人员也当即杀死了专诸。公子光此时放出埋伏的武士攻击吴王僚的部下,将其全歼,然后自立为国君,这就是吴王阖闾。阖闾也不忘本,乃厚葬专诸于苏州阊门内,命名“专诸巷”来纪念他,并以其子为卿,专诸家族从下里巴人跻身士族行列,他也成为中国古代著名四大刺客之一。这段春秋往事,史称为“刺王僚”、“专诸刺王僚”或“鱄设诸刺吴王僚”,后更成为中国京剧传统剧目。至于因为贪吃烤鱼而丧命的吴王僚,则很快被国人遗忘了。

酒品不好造成两败俱伤

窦婴和田蚡是汉武帝时代的两位官员,两个人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而且他们实际上是两个后戚集团的斗争代表。窦婴是太皇太后窦氏一系的人马,是一名退居二线的老干部。田蚡则是皇太后王氏一派的主力,为当朝丞相。这里还需要提及另外一个人物,那就是灌夫,灌夫和窦婴是好朋友,也是靠边站的闲官。按说,窦婴加上灌夫,也远远比不上田蚡的份量,因为汉朝丞相位高权重,一般拜相同时都要封侯,绝对是朝廷顶级大佬。

两股后戚力量斗争得很激烈

有次,田蚡娶了燕王女儿做夫人,王太后下了诏令,让上流社会的人士都前去祝贺。为了缓和与田蚡之间的矛盾,窦婴积极主动响应王太后的号召,还拉着好朋友灌夫一同前去捧场。宴会开始后,东道主田蚡率先敬酒,在座的宾客都离开席位,伏在地上感谢丞相。但轮到窦婴敬酒之时,只有他的老朋友象征性地离开席位表示礼貌,大多数人照常坐在那里,只是稍微欠了欠上身。其实这也正常,一位是势头正好的当朝丞相,一位是离休老干部,众人态度迥然有异,也是人情世故使然。但灌夫却为窦婴鸣不平,强出头了。他也起身依次敬酒,当然先敬田蚡,谁知田蚡根本就没有把灌夫敬酒当成一回事。窝了一肚子火的灌夫就在别人身上撒气,当场以酒遮而逮谁骂谁,好好的一场宴会被灌夫搅和得不尴不尬的。

田丞相很生气,问题很严重。本来窦婴还准备利用这次饭局和田蚡套套近乎,缓和一下彼此关系,谁知灌夫这个猪队友帮了倒忙,不但矛盾未化解,反而有更加激化的可能。看着借酒发疯的灌夫,田丞相当即叫来卫兵扣住了他,然后直接上告给汉武帝了,最后灌夫以“不敬”的罪名被捕入狱,面临掉脑袋的危险。窦婴有苦难言,只得出钱活动,让宾客向田蚡求情,但最终不仅于事无补,却连自己的性命也搭了进去:灌夫和他的家属全部被处决,窦婴也被处以死刑。看看这顿饭吃的,吃出了多条人命。当然,后来田蚡也未得善终,在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手里,这些外戚不过是他操纵朝廷的棋子而已。

乐极生悲的“千叟宴”

清朝喜办“千叟宴”,其起源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起初是庆祝康熙皇帝六十诞寿而举办的盛典,宴请天下老者来京师为其庆寿。后面逐渐演变成康熙、乾隆等为笼络臣民而举行的大型酒宴,因赴宴者均为老人,故称“千叟宴”。

清朝的千叟宴一共举办了四次,除了康熙五十二年第一次举行,而后分别为康熙六十一年(1722)、乾隆五十年(1785)、和嘉庆元年(1796)举办。这四次“千叟宴”规模又以乾隆五十年(1785)为最。乾隆运气好,其统治时间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顶点之一,所以他办的那次“千叟宴”极为盛大。据载当时皇宫殿廊下布50席,丹墀内244席,甬道左右124席,丹墀外左右382席,计800席之多,这还只是宫中的席位。而参加的人员自宗室王贝勒以下,内外文武大臣官员、致仕大臣官员、受封文武官阶,士农工商、外藩、蒙古王公、台吉、回部、西藏代表、西南土官及朝鲜陪臣等,年过60者约有3000余人,共聚一堂。

乾隆皇帝在皇极殿举行千叟宴宴会座次位置示意图

特别是全国各地前来的花甲老人,不少都是平民身份。这场饭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十分美味的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免费畅饮。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感谢乾隆的话语,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但是在酒足饭饱之后,却有很多老人因此丧命的消息传来。因为当时生活和医疗条件都不是很好,平民里能到六十岁高龄的本就是少数,身体也见不得有多硬朗。而“千叟宴”是在北京城举行的,以古时候的车马速度,偏远地区即使乘马车抵达用上一到两个月也是很正常的,这路途劳累哪里是老人家承受得住的。旅途劳顿加之暴饮暴食,许多民间老人都因为这顿饭而送了性命,至于具体数字,当然无法统计也不好统计的。

各地老人的胃口恐怕还真不一定适应这满汉全席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