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反复发作?黎磊石院士亲授3点秘诀,保护肾脏再也不长石!

柚子来看趣事 2025-05-01 03:19:05

1926年10月26日,黎磊石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黎溥棠是清末秀才,母亲黎周霞知书达理,家中藏书万卷,墨香四溢。可命运多舛,1937年父亲因病早逝,次年长沙“文夕大火”吞噬家园,11岁的黎磊石随母亲颠沛流离,辗转湖南、广西多地避难。

战乱中,黎磊石亲眼见到难民因疫病倒在荒野,一位乡间中医用草药救回痢疾患儿的情景深深震撼了他。从那一刻起,年幼的黎磊石在心中埋下一颗种子:“若能以草木之力救人于水火,此生无憾。”

1943年,17岁的黎磊石与哥哥黎介寿同时考入国立中正医学院。在福建长汀,他常借着防空洞里的微弱烛光,反复研读《伤寒论》,尝试将古籍中的“癃闭”之症与战地所见的急性肾损伤进行比对分析。1948年南京解放前夕,黎磊石毅然决定留在大陆,与兄长痛饮烈酒后摔碎酒坛,立誓:“以医术报国,不负家国。”

1950年代,黎磊石投身血吸虫病防治,在洞庭湖畔开创“三日疗法”,大幅缩短疗程,拯救无数生命。在一次巡诊中,他发现许多血吸虫病患者在治愈后仍出现血尿、腰痛等肾脏异常,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是寄生虫的侵害,更可能是肾病的信号。于是,黎磊石悄然记录下相关病例,为他日后转向肾脏病研究埋下伏笔。

1978年,52岁的黎磊石已是国内热带病领域的权威,却毅然决定转攻肾脏病。当时国内肾病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南京军区总医院肾科仅有两台老旧显微镜。他将荧光灯和普通显微镜改装拼接,自制简易观察设备,用水浴锅代替分子检测仪,被同事笑称“赤脚科学家”,但黎磊石毫不在意,只认准“必须有人先走这条没人走过的路”。

1980年代初,在一次查房中,黎磊石意外发现服用雷公藤治疗风湿病的患者,蛋白尿竟神奇消失。为了验证药效,他亲自试服雷公藤煎剂,详细记录头晕、呕吐、腹泻等毒副反应,最终理清安全剂量和作用机制。黎磊石的研究成功让这一传统“毒草”转化为“东方免疫抑制剂”,惠及数百万慢性肾炎患者。

而黎磊石在肾结石领域的贡献,真正开创了中国肾结石研究的先河。肾结石,这种小小的“石头”,常被人轻视,却可造成剧烈腰痛、血尿、甚至肾功能衰竭。1983年,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因反复剧痛求诊,B超显示双肾布满结石。手术虽取出部分结石,但不到半年便复发。黎磊石敏锐地意识到,结石不只是“清除”的问题,而是“为何形成、如何防止”的系统问题。

于是,黎磊石开始查阅大量古今中外文献,从《金匮要略》“淋证”记载,到西方关于尿液成分分析的最新研究,逐步构建起自己对肾结石成因的全新理解。他组织成立全国首个肾结石研究小组,走访湖南、江西、广东等地,采集数百例肾结石患者的尿液样本,并亲自设计试剂盒,分析草酸钙、尿酸、胱氨酸等结晶成分。

1985年,黎磊石主导完成《中国南方肾结石流行病学调查》,首次发现:高草酸饮食、缺乏柠檬酸、饮水量不足与结石形成高度相关。他据此提出“中国型肾结石三因论”:代谢紊乱、环境饮食、尿液酸碱失衡。

除此之外,黎磊石还率先提出了“分型治疗”策略,将患者按结石成分分为草酸钙型、尿酸型、感染性磷酸盐型等不同亚型,对症用药。例如他改良古方“石韦散”,加入化学抑晶剂,研制出中西结合的防复发药物“清石合剂”,有效减少草酸钙晶体沉积。

一位来自广西的女患者,年仅28岁却因复发性肾结石导致右肾萎缩,多家医院建议摘除肾脏。黎磊石不忍年轻女子失去器官,亲自为她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碱化尿液、饮食调控、药物预防、定期排石。三年后,该患者成功保住肾脏,并喜得一子。她在感谢信中写道:“是黎教授让我在石头缝里找到活路。”

为了突破传统排石手段的局限,黎磊石还率先将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引入军区总医院,亲自调试设备并完善操作流程。1989年,他发明“定点三角定位法”,将碎石精准度提升30%,大幅减少周围组织损伤,被誉为“中国式碎石革命”。

1990年代,黎磊石继续开拓“结石生成预测模型”,提出结合尿钙、尿草酸与pH值的动态预测评分表,帮助医生提前识别高风险人群,实现“未病先防”。

2008年,82岁的黎磊石仍不言休,挑战狼疮性肾炎治疗难题,打破单一免疫抑制的传统,首创“多靶点联合用药”方案,将霉酚酸酯与他克莫司联用,显著提高缓解率。美国肾脏病学会盛赞:“这是21世纪最具突破性的狼疮性肾炎治疗方案。”

在长期的门诊实践中,黎磊石深刻认识到:肾结石的治疗,绝不是简单地“打针、碎石、排出来”就结束了。结石的形成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身体问题——代谢功能紊乱、不良饮水习惯、情绪长期紧张,甚至家族遗传因素。

黎磊石常说:“结石只是结果,生活方式才是原因。”他认为,真正有效的治疗,不能只停留在清除石头本身,更重要的是从源头入手,改善身体内环境,阻断“养石”的条件,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复发。

有一次在健康讲座上,一位老年观众举手提问:“黎教授,您这么多年研究结石,有没有什么简单管用的防石秘诀?我这些年来一直多喝水、坚持锻炼,可肾结石还是反复发作,短短三年我就做了两次碎石手术,身体真的撑不住了啊!难道肾结石真的一旦出现,就会反复发作,难以根治吗?”

面对这个问题,黎磊石丝毫不藏着掖着,面带微笑地说道:“说到预防肾结石,大家都知道要勤锻炼、多喝水、少吃盐、控制肉类和高草酸食物,但要我说,这些都只是表面。我常常告诉我的病人,除了这几点,还有三件‘常被忽略却有关键作用’的小事,只要能坚持,就能有效预防肾结石,摆脱反复发作的痛苦!”

第一件事,是晨起空腹一杯温水。许多人认为,早上喝水是为了“排清宿尿”,但从养肾的角度来看,这一杯水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人在清晨刚醒时,身体经过一夜代谢,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肾脏的过滤压力也在上升。此时喝一杯约200毫升左右的温水,不为利尿,而是为了激活肾气,唤醒身体的“清理机制”。

这杯水能稀释血液浓度,促进肾小球滤过,有助于将一夜堆积的代谢产物及时排出,防止钙盐、草酸等结晶物在肾盂中沉积。温水优于冷水,是因为肾为“阳脏”,喜温恶寒,过冷的水反而会使肾气收敛、排泄迟缓,不利于石头的排出。坚持这一习惯,对防止晨间结晶堆积极为关键。

第二件事,是每天固定时间排尿,不憋尿。这听起来似乎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正是这件事,很多人在生活中做不到。工作繁忙、长时间开车、熬夜娱乐,常常让人延迟排尿。而从肾脏生理来看,尿液如果长时间滞留在膀胱或肾盂中,里面的结晶物质会逐渐浓缩、沉积,从而形成结石的“核心”。

更糟糕的是,憋尿时间一长,膀胱逼尿肌功能下降,尿液排空不彻底,残余尿液中更容易形成感染与结石的温床。因此,建议成年人每天固定时间排尿,尤其是早、中、晚三次“主尿”,应设定提醒,不被日常事务所打断。如果能做到每两到三小时一次小便,不憋、不等、不强忍,等于给肾脏做了一次“定时清洗”,对结石的预防作用远远超过任何一种保健品。

第三件事,是晚饭后散步三十分钟。很多人认为肾结石与“动”无关,其实恰恰相反,适量活动对于尿液流动、肾盂代谢都有明显促进作用。特别是在一天的代谢高峰之后,晚饭后这个时间段,恰是身体最容易形成“夜间沉积”的时段。晚餐摄入的蛋白质、钙、草酸等物质如果没有被及时消化吸收,再加上不少人饭后坐着看电视、玩手机,导致新陈代谢减慢,肾脏的排泄速度也随之下降,从而为结晶物质提供了“停留沉积”的机会。

晚饭后轻度散步30分钟,不必剧烈,关键在于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和尿液生成,让肾脏保持“活水”状态。特别是草酸钙型结石和尿酸型结石患者,这一习惯能显著降低结石再发的概率。

这三件事,听起来都不难,做起来也无需昂贵药物或特殊设备,却恰恰是黎磊石教授等一线专家,在长期随访数千例肾结石患者中,筛选出最实用、最可靠的生活干预手段。更难得的是,这些方法几乎没有副作用,也不会对肝肾功能造成负担,适用于绝大多数中老年人群和代谢症候群高危人群。

肾结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种生活方式“雕刻”出的慢性产物。与其等到疼痛发作、需要碎石治疗,不如从现在开始,每天多做这三件“小事”。就像给房子定期扫灰、给机器加油维护,身体的器官也需要“温和的照顾”和“规律的管理”。晨起一杯温水,是一天的启动;定时排尿,是体内垃圾的清运;饭后散步,是给代谢留足通道。简单三步,让肾脏“石头不生,功能不退”,才是真正的“未病先防”。

资料来源:

1.杜克刚,李斌,陆伟.差异化体位经皮肾镜碎石术对肾结石的疗效[J].河南医学研究,2024,33(24):4491-4494.

2.陈勇,周绍文,陈兴林,等.泌尿排石方治疗肾结石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残石[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0(12):1355-1359

3.马天武,张慕淳,刘彬,等.老年患者3.0 cm以内非鹿角形肾结石微创治疗方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23):5712-5715.

(《肾结石反复发作?黎磊石院士亲授3点秘诀,保护肾脏再也不长石!》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1 阅读:318

柚子来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