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可谓是极具中华文明特色的一部历史良心剧,因为它将2000多年的封建集权制度运转的核心——权力斗争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且也深刻地告知了众人一个道理:在关乎生死的权力斗争当中,除了坚决地斗争到底,直至对手彻底消失在视野中,方才告一段落,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也正是因为《雍正王朝》揭示了权力斗争是中华文明运行这一核心关键,正中中华文明的要害,深得广大中华儿女的心灵共鸣。故而虽然我们生活在了科技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但是骨子里仍然对这种激烈的权力斗争痴迷依旧,导致女人也不甘落后,《甄嬛传》、《如懿传》等以女性为主导的宫廷剧纷至沓来。
中华文明“钦定”的权力斗争:没有人是能够幸免的,也没人能置身度外
从《雍正王朝》的布局来看,毫无疑问,编剧花费了极大篇幅讲述雍正王朝的前一段时间——康熙王朝。当然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将场景放在康熙当政时期,主要原因还是为了凸显雍正帝的前身——四爷的英明果敢以及“神明”相助。
从前二十多集的剧情可以看出:夺嫡的形势是极其危险的,四爷想要当这个雍正帝是十分困难的,可以说一开始就没这个可能:先有太子爷的“名分早定”,后有八贤王的强势围堵,作为一无出身、二无情商、三无心腹的孤臣老四来说,他夺嫡是全然没有可能。
估计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编剧特意给老四安排了一神助攻——邬思道,从而使得形势极其不利的老四有了重量级筹码,从而使得他最终在夺嫡之战中脱颖而出之合理性大大增强。
撇开老四这一最终夺冠之人,单说这夺嫡之战,前后9人参与其中。作为千古一帝的康熙见了不免内心惆怅:他最担心的便是兄弟反目、骨肉相残。同为他的儿子,居然不看在兄弟的手足之情的份上,毫不顾及一家人的血缘之情,在面对权力之时居然一个个幻化成了急红了眼的嗜血狂魔,为了权力恨不得将兄弟们统统杀光光。
因此,康熙对老大一再确认是不是要杀不争气的老二,老大回答得十分斩钉截铁,这真把康熙气坏了,恨铁不成钢地怒斥道:“他是你的亲弟弟啊,他是你的亲弟弟啊,你真是禽兽不如。”为此他按下了立太子的暂停键,估计是抱着侥幸的心理,想着能拖一点是一点吧。
其实作为因祸得福、没有经历过夺嫡之争的康熙来说,他继位的环境是十分“舒爽”的。清世祖福临因为害怕天花,过早地将他立为太子,并且又随着佟佳氏的离世,心也跟着死掉了,导致康熙八爷便登基称帝,这可是胤荏做梦想得到也得不到的大礼包啊。
也正是因为康熙没有经历夺嫡之争,导致他对权力斗争的认知总有些模糊:权力斗争虽然一定存在,但会在亲情前面停住脚步。当然有可能他知晓这一点,但他总是自欺欺人,从心底里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如果他仔细研读唐朝开国历史,再去钻研南北朝时期的混乱史,便会发现:在权力争斗面前,人是会发疯的,会激发出潜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魔鬼,转而失去理智,不论是爱妃也好,还是亲人也罢,统统都会成为刀下之鬼。
这就是中华文明特有的权力斗争:没有人能够幸免,也没有人能够置身度外。纵然你只想做个普通人,只想清清静静过一辈子,但中华文明是不准奏的,故而留下了“无情便是帝王家”的旷古真理。
九子夺嫡中最能领悟权力斗争的无差别、无边界性的人,我想是八爷。
作为出身“最惨”的阿哥,老八因为康熙的一句“辛者库贱婢所生”便早早地被排除在了夺嫡之外。按说老八也应该有自知之明,早早退出这场跟他“一毛钱关系”也没有的夺嫡之争,安心做一个风流王爷不香吗?
其实老八的心里何尝不是这么想的,故而他在面对老九、老十的咄咄逼人之时,竟不经意暗自伤神了起来:“我为什么要去争呢?我安安静静地做一个富人不是很好吗?”虽然悔意就在那么一刹那间,但据此可以推断:夜深人静之时,老八估计时时在思考:我为什么一定要争这个储君之位?就不能安安静静做个普通人吗?
但是早上一起床,老八有做好了备战的准备:将这场夺嫡之争进行到底,将权力斗争进行到底,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绝对要争取,因为这是关乎自我生存和个人生死的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有人是能够幸免的,也没人能置身度外。
《雍正王朝》中,还有一个人想做普通人,奈何中华文明不准,他只好亮出“杀手锏”
当然老八的无奈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体会得到,还有一个人也是如此,不过好在他聪慧伶俐,经过一番运作之后,成功全身而退,活成了一个羡煞旁人的风流王爷。他就是雍正的第五子弘昼。
作为权力斗争后期的戏份,很显然,这是《雍正王朝》最后登场的权力斗争了。不过相比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雍正时期的夺嫡之争规模就小了很多,精彩程度也大打折扣。权力斗争的焦点集中在皇三子弘时和皇四子弘历之中。
不过作为雍正一早拟定的心仪储君,弘历所面对的夺嫡压力又较之前的九子夺嫡小了好几个档次。因为虽然弘时处处针对他,并且还派杀手前来暗杀,但都用不着他出面摆平,甚至他可能都不知道这些事。这是因为护犊的雍正,早早就将弘历保护了起来,选择直接与弘时对抗。
那么还有一子弘昼呢?按照中华文明“钦定”的权力斗争定律:是没人能够幸免,也是没人能够置身度外的。况且弘昼乃一皇子,“自古无情便是帝王家”,即便弘昼想做普通人,远离斗争,但这是他能决定得了的吗?
果然,一早就想与日光同尘的弘昼,就被急于夺嫡的弘时给利用了。在雍正召集旗主王爷进京整顿旗务之际,诱使没什么心思的弘昼“假传圣旨”,借机使得八爷接管了城外丰台大营的兵权,由此导致针对雍正的逼宫大戏“激情上演”。
好在弘昼智商在线,事后他一琢磨,感觉到了里面暗藏的杀机,于是及时拦住了十三爷的行辕,给了提示,这使得十三爷猛地一惊:赶紧回栾布置,重新夺回了丰台大营的兵权,也才使得针对雍正的逼宫大戏破产,雍正再一次化险为夷,更加稳固了皇位。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弘昼在这个过程中均没有表现出站队、告状、攻击等态度,只是传达了一下现象,个中滋味则让当事人去揣测。随后,面对雍正的提问,弘昼也只是用“记不清了”、“不知道了”这些含糊之语搪塞雍正,仅仅表达一个意思:我只想做个普通人,不想参与权力斗争。即便“自古无情便是帝王家”,中华文明的权力斗争无孔不入,但我想做普通人的决心还是非常执着。
历经权力斗争洗礼的雍正在“逼问”了几次都无果后,选择了放手和放心,这也为弘昼的安全着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弘昼亮出的“杀手锏”都有哪些?对自己“下狠手”
面对中华文明的不准奏,弘昼很是煞费苦心,亮出了“杀手锏”。这些杀手锏都有哪些呢?剧中交待的也很明白,简单捋一捋是这些:
1.远离官场,远离是非之地。作为最聪明绝伦的皇子,弘昼知道当皇帝是个苦差事,争皇帝更是个恐怖的事,所以一早记事以来,弘昼便定下了不参与权力斗争的目标。不过在那个身不由己、凡事都能被解读的年代,但凡与官员有交往,都会被人解读为收买人心,组建势力。
那么我闭门谢客行不行?对于皇子而言肯定也不行,那是有大志向的表现,说不定屋子里里面藏着苦胆,床上铺着木柴,你关起门来说不定在“卧薪尝胆”,岂不是更可怕?
深谙这些的弘昼于是想到了和尚道士,这些人都与朝廷官员无关,也不可能当官,跟他们搅在一起,肯定不会被解读为有“野心”,而只会解读为想“成仙”。
2.装疯卖傻。在雍正下旨让老三和弘时、弘昼去抄老八的家时,弘昼敏感意识到这是卷入权力斗争的危险信号,于是为了“抗旨不尊”,竟然整出了一出“出活丧”的闹剧,让人感觉到他这人脑子有病。
对于精神有病之人,历朝历代乃至现在都是很宽容的,赶紧治病,其他事情都放下。弘昼煞费苦心整出这么一出“出活丧”,也成功“抗旨”,事后向雍正坦白,竟然也得到理解。
综上分析可知:《雍正王朝》中的弘昼堪称是此剧中最郁闷的人,他只想做普通人,无奈中华文明不准,他只好亮出“杀手锏”,对自己“下狠手”,又是整天与和尚道士搅在一起,又是闹出“出活丧”的闹剧,让人觉得他是个神经病。不过效果奇好,弘昼最终全身而退,活成了一个风流的王爷。
印第安人大屠杀 印第安人大屠杀是16-19世纪发生在美洲大陆的一场残暴的屠杀。西班牙、葡萄牙、美国等国,实行了一系列对印第安人的文化和种族灭绝政策,由于其导致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大灭绝,这些行为和政策被统称为印第安人大屠杀。
从《博物通书》看现代电磁学的中国起源  多情小宝 20-07-10 关注  1851年由美国来华传教士玛高温译述的《博物通书》是第一本中文电磁学著作,也是电气、电子、通信、计算机学科的第一本中文著作。 图1 《博物通书》封面注明年代:耶元1851年,西医士玛高温译述 “先轸”、“牛肉好吃”等网友认为,《博物通书》本系中国本土的科技著作,被传教士玛高温篡改为从西方向中国传播的科技著作。理由为:1、传教士玛高温是一个传教医生,怎么懂电磁学?2、《博物通书》中图画上的标记不是西文字母,而是“甲、乙、丙、丁”等中国的天干地支。3、《博物通书》中图画上的人物为中国人模样和装束。4、耶元1831年11月,法拉第向英国皇家学会报告电磁感应的实验结果,而《博物通书》著述为耶元1851年,从西方传到中国的速度太快,这也不符合西方技术封锁的特点。5、将电磁称为为“气”,正是中国传统对电磁的描述方式。 以上理由均很有价值,但尚未构成铁证。《博物通书》一共45页,除了宣扬宗教之外,纯为技术描述,若传教士有篡改,实难考证其内容的真正年代。所以本人找来《博物通书》一书详细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