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的老人眼神为何空洞?中华文明“家天下”的“后遗症”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3-01-05 11:15:08

去过养老院的人都知道:大部分养老院的老人生活乏味空虚得很,虽然如今的养老院硬件设施得到了大幅提升,拥有电视机、wlan、各种健身器材,但是他们面对电视机里五颜六色的影视剧,眼神空洞、呆如木鸡,而且相互之间没有交流,很明显这些都不是他们想要的。

是因为钱不到位、服务规格降低导致他们心生不满吗?显然也不是,毕竟现在养老院基本都是私人创办的,收费不低,家里没有点银子想进非常难。一般也都是儿女有出息当大老板了,才能毫无顾虑地将父母送到养老院里。

比如说我的一个表姐,在广东开了一个大厂子,曾经说了一句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名言:我除了钱啥也没有。老父亲(我称大姨夫)退休后一个人在家,儿女们又都有出息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难以照料他,于是兄弟几个一合计,将他送到了本地档次最高的一家养老院。

前几天跟老妈通电话,老妈说大姨夫已经在养老院里躺了八年了,身体瘦得不行,眼睛深深陷了进去,看来时日无多了。

我听了也是难过不已,自己离开家乡也有二十年了,只有过年才能回去跟亲人见见面,自此在这边成家立业后,回去的次数就更少了,算算也有十年没见到大姨夫了,真没想到他竟在养老院里躺了八年。

回归正题:养老院的老人,眼神为何普遍空洞?我想恐怕是中华文明“家天下”的“后遗症”。

如果细心一点便会发现:养老院的老人虽然对五颜六色的电视剧不感兴趣,但倘若他的儿女过来探望,亦或是一个很热心的志愿者拉着他的手嘘寒问暖,他必定会神采奕奕,话语不断。

从这里可以明天看出:他们不是天生就眼神空洞、呆如木鸡,而是没有儿女来探望。假如一个志愿者扮演了他们儿女的角色,他们便会深陷其中、陶醉不已。

为何老人会对儿女表现出了过分依赖的模样呢?毋庸置疑,这是中华文明自古至今的“家天下”文化在起作用。

中华文明认为:个人无法在大自然中立足,只有汇聚成了一个群体,才能在与自然的对抗中取胜。那什么样的群体才是可靠的呢?周朝告诉我们:上下有等、亲疏有别,很显然,是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才是最可靠的。于是便有了“打虎亲兄弟、战场父子兵”的说法。

既然确定了亲人是组成群体的最可靠力量,故而家的概念应运而生,并且依次影响到了“国”和“天下”的形成,“父传子,家天下”的治国模式很早就成形并且受到了中华老祖宗的高度赞同也就不足为奇了。

既然群体是必须的,亲人才是最可靠的,那自然 “家天下”的稳固也就变得弥足珍贵,作为父辈什么任务最迫切?当然是教育儿女、子承父业咯,将光宗耀祖的重任传承下去。

小小年纪肩上就扛起了光宗耀祖的重任,中华文明教育下的儿女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作为父辈也不轻松,如何教育儿女扛下重任、避免使其离心离德,脱离群体也是一笔不小的付出。父辈于是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子女,也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子女身上。

也正是因为付出了所有,付出得孤注一掷,导致中华文明教育的父辈丝毫没有个人生活可言,一生下来就是群体的一部分,就必须承担光宗耀祖、光耀门楣的重任,自己不能有丝毫的个人行为,必须承担起将子女培养成步入祖宗所希望的正轨之上。

由此可见,对于中华文明教育的子女一辈而言,父辈的爱太深,也太沉重。

由于父辈带着使命、领着任务指标去教育子女,这过程没有丝毫的个人空间可言,将一生都压在了子女,故而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就非常的大,害怕失去子女,害怕子女忘恩负义,一辈子离不开子女,倘若离开了子女,即便硬件条件再好,他们也完全无法适应也不想去改变,这造就了养老院中他们眼神的空洞。

如此而言,养老院的老人眼神为何空洞?必然是中华文明“家天下”的“后遗症”。

1 阅读:58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