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佣金争议背后:外卖平台的成本逻辑与骑手权益困局

胖仔搞笑说 2025-04-09 09:44:42

紧接上期,我将针对美团(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诉状”,分析一下美团发家史中广为诟病的话题。

第二期↓↓↓

首先声明,经过我的多方资料调查分析认为,图片中针对美团的一系列问题控诉,确实是子虚乌有的。美团目前仍旧是国内最大的团购及外卖平台,商家和骑手的流失率均在可控范围之内。

会出现如此多的网络谣言,也不免和美团本身的运营模式有所关联,所以今天我也和大家分析一下,美团在商家佣金和骑手权益之间的平衡木。

一、美团为何收取20%以上佣金?平台成本与商家博弈

美团佣金率常年被诟病“过高”,部分商家称实际综合费率超过20%。这一争议源于平台收费结构的复杂性:

1、佣金构成拆分:美团自2021年起将费用拆分为“技术服务费”(约6%-8%)和“履约服务费”(按距离、时段动态调整),后者可能导致实际抽佣率攀升至22%以上。例如,夜间或远距离订单的履约费率可能高达订单金额的10%-15%,叠加基础佣金后,商家实际支付比例远超表面数据。

讲大白话意思就是,由于深夜或其他外卖场景下,导致外卖服务成本(接单派单、骑手配送等)升高的部分,也应由商家来承担大部分。

2、平台运营成本高居不下:美团作为平台方,需承担技术研发、骑手补贴、市场推广等开支。

2021年财报显示,美团骑手配送成本达682亿元,而配送服务费收入仅542亿元,这个缺口就需要通过提高商家佣金来进行填补。此外,平台对中小商家的流量扶持、补贴活动(如满减)也间接推高了佣金压力。

3、市场竞争策略:从“千团大战”胜利后的美团,对新兴竞争对手的策略十分敏感。但即便面对京东外卖“0或低佣金”冲击,美团在短期内也依旧难以下调费率。当然,高佣金的美团也有京东外卖无法比拟的优势:

京东外卖上线40天日订单破百万,可这仅为美团峰值(9800万单)的1%。市场份额差距悬殊,让美团依旧可以依赖佣金来维持盈利。但如果京东借助主营业务贴补外卖进行竞争的话,美团接下来要走的路确实会非常艰难。

二、配送费“0元”背后的成本转嫁:谁为骑手买单?

如今点外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消费者经常可以享受到“免配送费”,哪怕是高峰期也一样。可骑手也要赚钱,配送费用实际是由商家与平台分摊:

1、商家承担比例:美团收取商家实际配送费的90%,若消费者支付0元,商家需全额负担最低5元/单的配送费。例如,一单实付30元的外卖,商家可能需支付5-10元配送成本。

2、平台补贴逻辑:美团通过动态补贴平衡运力,2021年直接补贴骑手140亿元,部分用于填补“免配送费”订单的缺口。但补贴集中于高峰时段或低单价订单,长期依赖此模式也是难以为继。

三、骑手五险一金困境:要保障还是现金?

京东外卖高调宣布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新闻一经报道就广受好评。但近期来看,部分骑手更倾向“高工资+无社保”的模式,这一矛盾也反映出行业深层问题:

1、收入结构差异:众包骑手(如美团)收入依赖接单量,强制社保缴纳可能减少到手现金,这是许多骑手无法接受的。例如,若月收入8000元,个人社保缴纳约1200元,那么对需即时养家的骑手而言,现金优先级更高。

2、就业形态模糊:美团超500万骑手中,多数为众包兼职,劳动关系难以界定。这样的合作模式的诞生有其合理性,平台方可以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骑手也可以更加灵活变通。因此,即便京东1万名全职骑手享社保待遇,其模式也难以快速复制至数百万灵活就业群体。

3、区域政策差异:部分城市社保转移接续复杂,流动骑手更看重短期收益。某一线城市的骑手就曾直言:“干这行就图个自由,说不定下个月回老家,社保交了也带不走。”

四、京东的“示范效应”:五险一金会拉低骑手收入吗?

京东外卖承诺负责骑手五险一金全部成本,确保收入不降,但这一模式面临挑战:

1、成本压力转移:京东外卖若长期承担社保成本(约2000元/人/月),那么在外卖业务盈利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就需要依赖集团输血或提高订单抽成。京东外卖目前日订单仅百万,规模效应不足,想要保盈利,低佣金和承包五险一金的模式恐怕难以支撑。

2、骑手选择权受限:京东仅覆盖1万名全职骑手,而美团众包模式提供更高灵活性。有骑手对比称:“在美团拼命跑月入过万,京东全职底薪6000加提成,单量少时反而不划算。”同时,体力的逐年下降导致骑手会更加青睐短线收入,长线收益的社保对他们来说毫无吸引力。

3、行业竞争悖论:京东以“品质外卖”切入中高端市场,与美团错位竞争。但中高端外卖消费市场真的潜力巨大吗?若美团也加入这一战局,结合其本身的行业经验优势,难免让京东卷入佣金价格战,骑手的社保成本就只剩下宣传优势,变成了负担。

结语

外卖行业的高佣金、配送费与社保难题,本质是平台、商家、骑手和消费者间的利益再平衡。

短期看,京东的“鲶鱼效应”倒逼行业改善骑手待遇;长期来说,这需要宏观政策的规范(如明确劳动关系)与商业模式创新(如动态费率分层)。

消费者若希望“低价便捷”与“骑手权益”兼得,或许需接受外卖小幅涨价。就好比在网约车市场中,如果不想打到“臭车”,最好的办法就是别用特惠打车。

这场博弈到最后,恐怕没有任何一方能独善其身。

0 阅读:2

胖仔搞笑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