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王爷 流王爷说掌故 2022-07-11 19:43 发表于江苏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就不缺乏舍生忘死的爱国志士。随便数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等,更不论近代以降,无数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舍生取义的革命烈士。他们在面对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不较得失,不计生死,杀身成仁,让人动容。孟轲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南宋的一位文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孟子的这段话,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位神人。

文天祥,字宋瑞,江西吉安人,南宋状元宰相,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估计国人都知道文天祥,但是对其平生事迹却未必了解详实吧。
《宋史》中对文天祥有两句很特殊的记载:“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美而长目,顾盼烨然。”这个大帅哥,出身富贵,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就是妥妥的人生赢家。1256年,20岁的文天祥至临安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便在殿试时被宋理宗钦点为第一名,状元及第, 成为天下学子艳羡和满朝文武交赞的对象。步入仕途后,历任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瑞州知州、江南西路提刑、尚书左司郎官、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等职。文天祥家庭条件不错,虽然在其考中状元不久父亲便离世,却给他留下大笔遗产,守制三年后24岁的文天祥正式做官,开始享受宋朝官僚令人羡慕的薪酬。丰厚的遗产再加上高工资,不难想象文天祥每天过着什么样的快活日子。因为同样在《宋史》上写着呢:“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歌伎满前。”据文天祥自己在传记体文章《纪年录》所述:他状元后便娶了复姓欧阳的媳妇;然后又娶了两个侧室,一个姓颜,一个姓黄;后来又陆续纳了七个侍妾。所以,“歌伎满前”就是他的真实生活写照,当然也是当时宋代士大夫的正常生活,正因为赵家天子们无比优待文士,所以宋朝也因此被评为后代读书人最向往的朝代。

才三十岁出头,文天祥已经做过一任国家中央机关司长(刑部郎官)、一任市长(知州),俸禄很高,赏赐优厚,手里足够有钱,于是便在江西老家距庐陵县城一百多里的地方买地皮盖别墅。他的别墅占地约50亩,所处地势平坦,风水奇佳,东西北三面群山环抱,一条山泉弯弯曲曲从南边大门外绕过。连他自己都得意地说:当年朱熹他老人家想在武夷山隐居,没钱盖房,只能作罢;欧阳修大人倒是在颍州西湖盖了房子,可是颍州终归不是他的老家啊。跟两位先贤相比,我真是幸运啊,既有钱盖房,又能盖在家乡,而且青山环抱,清泉围绕,啧啧,老天没有亏待我啊!这种典型的宋朝官员的奢靡生活,他一过就是17年。如果没有后面尖锐的民族冲突,文天祥大概率会这样幸福地生活下去,拿着国家高额俸禄,收着家乡的地租,上班时候打打卡,下班以后度度假,最后弄个省部级高官退休,再刻上部稿汇总一下自己一辈子做的风花雪月的诗词,然后终老田园。


在宋代做官,不要太快活
但是,凶悍的蒙古人不答应,人才凋零的南宋朝廷也不允许,文天祥注定做不了一个快活的普通官僚。
随着蒙古人快速崛起,灭金攻宋毫不客气。特别是忽必烈夺取汗位后,迅速调整攻宋战略,1273年襄阳终于城破,真实的历史上没有武侠名著中郭靖、黄蓉的守护,只有国破家亡的凄惨和悲凉,至此偏安江南的南宋更加摇摇欲坠。1275年7月,元左丞相伯颜统帅20万蒙古铁骑势如破竹地越过长江天险后,兵分三路剑指临安。当时当家的南宋皇太后谢道清急下《哀痛诏》,叙述继君年幼、自己年迈、国家危急的冏状,恳请各地文臣武将、官员缙绅共赴国难。但各地文武官员大都从自己的私利出发,装聋作哑,观望自保,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起兵勤王。

蒙古军攻破襄阳城
当时担任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接到诏文后痛哭流涕,“痛自贬损,尽以家赀为军费。”意思是觉得自己以前的奢靡生活就是一种犯罪,于是把良田、豪宅、香车统统变卖,连同家中的存款和现金,全部做为勤王军费,聚集了万余名士兵准备赴临安勤王。临出发前有朋友前来劝阻,认为他带着这些“乌合之众”去抵抗蒙古军队就是送死,文天祥再次落泪明志:国家养育臣民将近300年,可一旦到了关键时候,却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我这么做是要做表率,希望忠义之士能够挺直腰杆,保家卫国。他毅然放弃了过往的舒适生活、放下了手中的笔和酒杯,拿起杀人的剑、穿起生锈的铁甲,迎着蒙古人的铁骑走向战场。毫不犹豫的放弃习惯了几十年的安康生活而投身前景叵测的铁血战场,这就是富贵不能淫的另一种境界吧?

文天祥率领勤王之师到达临安后,才发现满朝文官武将早已逃失殆尽,仅余文官6名。1276年正月,掌权的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军统帅伯颜指定宋方必须由宰相来蒙军大营商议,宰相陈宜中竟然连夜逃跑。文天祥临危受命以右丞相兼枢密使身份赴元军议和,进入蒙古军营后因当面痛斥骄横无礼的伯颜被当场扣押,后在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他与张世杰、陆秀夫拥立两个小皇帝共同抗元,但均因南宋气数已尽,自身弱不敌众,屡战屡败,虽然中间也偶有小胜,但终究难补全局。1278年文天祥率军前往广东海丰时遭到元军突击包围,最终被蒙古千户王惟义俘虏,他立即吞服随身携带的冰片去只昏未死,当年11月,文天祥被押解至元军统帅张弘范大营,张想要诱降文天祥,但却遭到严辞拒绝。张弘范又想通过他劝降丁据守厓山孤岛的张世杰,但文天祥却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过零丁洋》,也留下震烁古今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听说抓到了名扬天下的文宰相,元世祖忽必烈立刻以“谁家无忠臣”的理由,命张弘范善待文天祥,并将其妥善送回大都(今北京)。文天祥此时却开始绝食,他连时间和路线计算好了,计划七八天后在行至家乡吉州时,饿死尽节、归葬故里。但绝食八天后,文天祥依然未死,原因是元军发现他绝食后就用尽各种办法,“掩鼻以灌粥酪”,根本不让他死。故乡已过,没死成的文天祥也想明白了——既然不让我死,那我就活下去,跟元朝战斗到底秉持着这种思想,文天祥好好吃饭,好好休息,准备去大都会一会元朝君臣。在行走了5个月零10天后,蒙古人将这个南宋最著名的囚犯千里迢迢地押解回了自己的首都。此后,从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十月初一至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在大都度过了三年两个月的囚禁生涯,也谱写了其人生最壮丽的章节。

文天祥是受到元朝优待的应该未乘坐囚车
按照元朝修编的《宋史•文天祥传》记载:“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确实,忽必烈对文天祥的勇气、能力和事迹耳熟能详,他对这个勇猛忠烈的南朝顶级文官饶有兴趣,一心希望能够降服其为自己所用。所以文天祥抵达大都后,元朝馆舍侍员殷勤、陈设奢豪华丽,但这些对于大半辈子享受在锦衣玉食中度过的文天祥来说,根本没有什么诱惑力,他每天只睡地板,且一直面对南方。

随后各路劝降人员走马灯般登场,打前站的是他的老前辈和原领导, 南宋原宰相留梦炎首先登场,他也是南宋投降的第一位宰相级高官,自然得不到什么好脸色,被文天祥损得够呛儿狼狈而去;接下来是投降后被元廷降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赵显,文天祥恭行臣子之礼却明确表态:君臣缘分已尽。宋恭帝为其忠诚所感,惭愧地黯然离场。随后,忽必烈的近臣、元朝平章政事阿合马和元朝丞相孛罗,或私下会面暗里胁迫,或大集臣僚公堂恐吓,都想以胜利者的姿态对这位亡国丞相予以精神凌辱,面对威逼利诱,文天祥始终铁骨铮言,毫不软让。他以自己的言行让包括伯颜在内的三位元朝宰相同行领教了什么叫做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收买,恐吓也不管用,于是他被移送兵马司,打入土牢中。文天祥被关押的土牢其实就是一种半地下的土窖,每逢大雨便会漏水,积水没床,水退之后,则又是满地泥浆,隔壁则是马厩、后厨甚至厕卫等污秽之所。夏天,牢内阵阵腐臭,异味冲天;冬天,土坑冷若冰窖,严寒刺骨,不仅气味难忍而且虫蝇乱舞,因此他的身上终年长满了虱子、癞疮和痈疽。奇怪的是,虽然身处如此恶劣环境、贫贱之所,原本长年生活在富贵窝里的文天祥不仅未死,甚至没生过大病,这令他自己都觉得奇怪,反复思虑后得出结论:是自己心中有“气”,正是这种爱国忠君的浩然正气始终一丝未动摇,才令其安然无恙。于是他写下了: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对,就是那首《正气歌》。很惭愧,我最早听到这首千古名篇,竟然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影片里,当时许多片中的正面角色会口诵此诗,我听得印象深刻,专门去查出处后才晓得这么大的来头。

这期间,文天祥还遇到了一次最大的考验:亲情。
文天祥与一妻二妾共育有八个子女,两个儿子六个女儿。文天祥的长子文道生十几岁就随他参加抗元斗争并牺牲,次子文佛生与几个女儿也不幸于战乱中失散。文天祥后半生主要活动就是抗元救国,在尽忠保国的同时不免疏于对家人的照顾,对此他也颇感自责:“堂上太夫人,鬓发今犹玄”“家山时入梦,妻子亦关情”“床前两小女,各在天一涯。所愧为人父,风物常年悲”,这一句句诗饱含了文天祥对老母亲、妻子以及儿女的牵挂与愧疚。到他被押送到大都以后,方知道妻子欧阳夫人和仅存的两个女儿柳娘、环娘也被虏送到大都且在宫中为奴。文天祥在狱中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元人宫中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明白,只要自己投降家人即可团聚,但他不愿因此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后来,柳娘作为元公主婢女随嫁驸马赵王,居现今甘肃敦煌;环娘随另一公主下嫁岐王,居西宁州今甘肃庆阳,娘三人都亡于异地他乡。

文天祥故里富田古镇
燕京囚禁,三年岁月,笼络、威胁、利诱、恐吓、折磨、打击,各种手段和考验都未能动摇文天祥心中的那股正气。终于,1282年1月8日,元朝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了,这也是最后一次劝降。忽必烈对铁骨铮铮的文天祥始终颇有好感,既有心保全,更希望为己所用,否则也不会忍他三年。此时恰逢元朝大臣提出以儒学治国的主张,忽必烈对此也非常重视,询问群臣:“南、北宰相谁贤?”群臣对曰:“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 于是文天祥终于与忽必烈面对面了。他见到忽必烈后,毫无惧色,依旧如对元朝几位宰相一般只作揖,不跪拜。忽必烈众侍卫见此情景大怒,一拥而上逼迫文天祥下跪,还以金棍击打其膝盖,然而文天祥依旧倔然而立,众侍卫无计可施,忽必烈也不强行要求。面对忽必烈先是宰相后是枢密使的官位许诺,文天祥回答:“我受宋朝三帝厚恩,号称状元宰相。今事二姓,非我所愿。”忽必烈追问:“所愿为何?”文天祥的回答简短而坚定:“愿与一死足矣。”忽必烈叹惜不止,只能恋恋不舍的如其所愿,成全他的名节。

次日,文天祥被押往大都柴市刑场,途中“过市扬扬,颜色不变”,且歌且行,悠然自得,观看者、送行者数以万计。临刑前,由于多年被囚禁于斗室,文天祥已经丧失方向感,于是,他问观刑之人南方故国方向何在,得到指示后,文天祥南向再拜,礼毕,索笔作诗一首,写毕,他对执刀的刽子手说:“吾事毕矣。”微笑间,安然坐下伏首受刑,时年47岁。

这时,不能不令人想起明末重臣洪承畴,他刚刚被清兵生俘时也曾想学文天祥为国死节。可是,窥视他的满人从其在牢房中掸扫衣上尘、坐立不安的举动中,认定他不能守其初衷。果然,劝降之下,生性有洁癖的明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大人最终还是降了清。其实,有无洁癖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心里是否有“洁癖”,是否存有那股冲天而上的“正气”。同样是力图挽扶朝廷于危亡之际的重臣,同样是读书人出身,同样有过奢华放纵的青年时代,“平日慷慨成仁易,事到临头一死难”,生死之际,二者人格高下立见分晓。

就宋朝而言,同为民族英雄,岳飞守的是国家疆域,文天祥守的是品格气节。安逸逍遥几十年,却在时代的大潮来临时,勇于抛却世俗间的一切牵绊,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文天祥实现了淋漓尽致的解脱,阐述了儒家士大夫的道德理想。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文天祥身上的那股呼之欲出的浩然正气。从这个角度讲,他就是士大夫中的神。
据说在文天祥临终的衣带中,有这样一则遗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忠义盖云天,一身正气凛然。堪当人间楷模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千古流芳
什么是神,你没说明白
神仙就在我们身边……
文天祥的 过零丁洋[点赞]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请不要侮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