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历史性会面”,两人是否“惺惺相惜”?尬聊!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3-06-10 09:39:13

众所周知,春秋时期是中华民族难得的学术大爆发时期,也是中华文明里程碑式的发展时期。此时的中华大地,虽然周王室力量日益衰微,中原“礼崩乐坏”,华夏大地陷入了分裂的前兆,但是不得不承认:没有强有力统治者强加的各种“视觉统一效果”,中华文明发展得尤为璀璨夺目,诞生出了道家、儒家、法家、名家、墨家等一系列思想流派。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在诸子百家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朱元璋就曾为其摇旗呐喊过:老子天下第一。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后世公认的圣人,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影响后世几千年。

作为同样搞学术的人,自然少不了技艺切磋,“以礼服人”的孔子于是率先做出尊重圣贤的样子,不远百里奔赴老子住处,主动做出姿态:要向老子同志“取经学习”,顺便也向老子推销推销自己的儒家理念,只要老子认可了,还愁没人认可不成。

孔子和老子的历史性会面,二人是否惺惺相惜?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尬聊

后世对于老子和孔子这段“历史性会面”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无锡鼋头渚太湖仙岛上,除了耸立这硕大的老子雕像外,在其后方的洞穴里就左右各放了孔子和老子的雕像,上面评价道:这是中华历史上儒家和道家的第一次交流,也是两位公认的才智双全之人的一次深入切磋,这为中华文明的进一步融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太湖仙岛上的评语之外,官方书籍对老子和孔子的这段“历史性会面”,无一例外都是高度评价,并且上升到了中华文明的高度。

那么孔子和老子的“历史性会面”,都说了啥?如此历史性见面,二人是不是是否惺惺相惜,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大错特错,真相正如高中语文老师所说的那样:嗯嗯啊啊就完了,并没有说上几句话,真正印证了“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尬聊感觉。同样的证据可见《庄子·天运篇》:

“孔子见老子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子,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胁,予又何归老子哉!’”

孔子见了老子回来,三天都不谈两人说了啥,这让弟子十分很疑惑:你出门之前搞那么大动静,世人都知道你们两人这次属于“历史性会面”,为何回来以后啥也不说?忍不住无须再忍,于是迫不及待问询孔子。

孔子给出的答复是:他见到的老子是金龙,如同气体一样神龙见首不见尾。飘忽不定,没有一个准数,他想张口跟老子讨论世间哲学问题,刚一张口龙又飞走了,如何顺畅交流?

从《庄子·天运篇》中的交流可以得出一个信息:孔子跟老子的见面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而且很明显:老子是故意回避孔子的。只不过之前搞得动静太大,况且弟子又让他交答卷,他不得不搪塞一番,避免自己的尴尬,也算是对弟子们和世人们有个交待。

话说回来,如果我是孔子,我必然也尴尬得要命,毕竟这次会面是我主动提出的见面,而且还亲自跑了一趟。诚意十足、礼数也到位了,如此礼恭谦逊,他老子为何就爱理不理的呢?说出去必然很丢面子,太尴尬了。

二人之所以没有共同语言,根本原因在于二人的思想相差太大

那为什么同样学富五车、知识渊博的老子和孔子的这次“历史性会面”,没有呈现出意想之中的、犹如秦孝公见商鞅那般“擦出爱的火花”、“聊他个三天三夜”、“相见恨晚”之感呢,反倒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般的尬聊?

理由很简单,有以下两条:

1.两人的政治主张截然不同。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老子在探讨世界的起源之说时强调:“有生于无”。《太一生水》作为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之作,进一步切合了这种观点,提出了宇宙的本源为太一,指出太一生天地、天地生神明、神明生阴阳、阴阳生四时。

作为万物之源的“太一”,道家思想则认为是一种主气之神。何为气呢?从孔子对老子的描述来看:合而成体、散而成章,可见是一种不受束缚的物质,强调运动的存在。故而老子的为政观点是“无为而治”,即不强加给民众条条框框,而是让其依据自身特点多样性发展。

对于孔子而言则截然不同。作为周礼的小迷弟,孔子对周礼之严苛、全面以及人思想束缚之坚实、滴水不漏那可是举双手赞成的。同时孔子认为“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人世间不可能有两个君王”,旗帜鲜明地拥护君主专制制度,使得其理论拥有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资格。果不其然,汉朝武帝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被确立为独一无二的治国思想,孔子也被尊为圣人,而老子的道家思想因为不符合统治阶级集权的口味,被遁入民间。

2.二人对“德”的理解截然不同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衡量标准,“德”在中华历史上的地位是极其高端的。但“德”字该如何解?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老子来说,“德”意味着“得到”,他认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是说不去抢别人的、争别人的东西,就是有德的表现,反之就是失德;故而老子认为统治者不与民争利,就是至德之表现。

但对于孔子而言又不一样了。作为承袭周朝制度的他而言,周朝的“德”就是最好的“德”,故《论语·泰伯》引用孔子的话:“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可见在德这一块,他也没什么原创,而是照搬照抄周朝那一套。

周朝的德是何定义呢?“于文以省心为德,故而明德在于明心。”说得通俗一点,周朝的德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只是强调自律,要学会忍耐。故而孔子说的“克己复礼谓之仁”,也一再表明了要顺承周制,提高自律性,就是至德的表现。很显然,对于德的理解,孔子和老子也是截然不同。

从两人的主政思想以及对“德”理解不同来看,也可以看出二人在治国理念上千差万别,所以当孔子去找老子交流切磋时,老子必然知道两人交流如同鸡同鸭讲,与其坐在一起尬聊还不如不见,但是人家上门来了不好直接下逐客令,只好化作神龙远游去了。

综上分析,孔子和老子的“历史性会面”,都说了啥?有没有“惺惺相惜”?是否有“相见恨晚”之感?结果不过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尬聊,这对于孔子而言是一种煎熬:尴尬得要命啊!

1 阅读:57
评论列表
  • 2023-06-12 01:09

    说实话我要是老子就根本不会见这种屁本事没有的装B犯,从其生平就能看出问题来了,孔二为野合而出连最基本身份都没有,能够走读各地就是得益于当时开放社会,百家得而兴起也是当时的社会足够开放,加之老子开放藏书阁教义天下,因此才有了百家兴起的基础,哪知孔二乘此风而起却反过来搞复兴周礼[点赞][点赞][点赞]这才是真正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