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诗经》里讲过一个事儿:有一天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心情很不错,就攒了个饭局,喊几个贴心的大臣喝酒,那天酒桌上气氛也很不错,君臣都多饮了几杯,于是开始回忆昔日同甘共苦的日子,也不知是酒劲上来了,还是真情流露,秦穆公忽然端起酒爵对着一帮臣子感慨道:“这人啊,还是活着好,活着有朋友,人们都说伴君如伴虎,那是瞎说,你看我们的关系多好,没事一起happy,若是死了也一起该多好啊!” 此时也都喝大了的众臣也都带着一脸醉意表决心:“大王舍不得我们, 我们也舍得不大王,生前我们是朋友,死了也该是朋友。你放心,有一朝一日大王真的离世,我们去陪您(生共此乐,死共此哀)”。

酒局散了,这事过了,大家也就都忘了。公元前621年,秦穆公病逝,其子秦康公即位,新领导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拿着名单抓人,抓的就是当年与秦穆公一起喝酒的大臣。“我爹等着你们下去陪他呢?酒都给你们准备好了。”这下大臣们都无语了,那种酒话无非随口说说,没必要当真吧。可人家君王当真了,大臣只能殉死,被杀之的人里最为世人惋惜的为舆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都是国家栋梁之才,只因当年一句戏言,全埋了。秦国人对此惋惜万分,特意作了一首《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黄鸟,其实就是如今的黄雀,体型较小,体重通常只有十克到十五克左右,任何肉食鸟类都可能成为黄雀的天敌,所以诗文用黄鸟起兴的初衷就一目了然了。这事,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里也有记载,千真万确的。无论这是先王舍不得他们要带走,还是新王担心老臣不好控制找借口,总之一句话,千万不要跟领导谈感情,代价可能是搭上一条命。

汉高祖刘邦是从基层搏命干到皇帝位置的,纯粹混江湖出身,能够得到天下缺不了当年众多兄弟朋友的鼎力相助。汉朝建立后,比较念旧的刘邦经常请旧人们喝酒,他那帮老弟兄虽然个个均为开国功臣,俨然已是有身份有地位的朝廷大佬了,但喝了酒后就原形毕露,忍不住要忆往昔峥嵘岁月,摆老资格争功劳,口才不好讲不过别人的就拔剑抡刀地砍宫殿柱子出气,刘皇帝每次坐在主位上看着他们折腾,心里真是烦透了,但碍于面子又不好翻脸。大臣叔孙通是儒家弟子,看出刘邦的苦恼,于是出坏主意了:“陛下不必忧虑,只要制定礼仪,大家就不会如此了。”经过制定、彩排、恐吓等一顿操作,此后不论上朝或者喝酒,这些功臣旧部大老粗们也都知道谨守君臣礼仪,不再谈什么兄弟感情,规规矩矩地按礼进退如仪。刘邦满意得一塌糊涂,并说了一句暴露内心实际的大实话:“今天才知道帝王的尊贵啊!”看看,此时他也不再讲什么同享富贵不拘俗礼啦。

西汉的第六位皇帝汉景帝刘启算是个口碑不错的皇帝,可他为了顺利削藩就毫不犹豫的出卖了对自己忠心耿耿的老师晁错。刘启继位后对于日益强大的藩王苦不堪言,但他没有什么好办法去钳制各地藩王,而他做太子时的老师晁错及时献上了《削藩策》。刘启一向非常信任晁错,对他言听计从,曾经为了晁错拿下与其有矛盾的丞相申屠嘉。所以,晁错为了自己这个学生也掏心掏肝、不惜肝脑涂地的。为了削藩,即使他父亲以死相劝,他仍旧坚决陪着皇帝干了。但削藩展开后立即遭到各地藩王集体反对,其中最强大的吴王刘濞更是联合其他诸侯起兵20万,表示要清君侧诛杀晁错,“七国之乱”就此爆发。刘启也没想到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弹,一时间慌了手脚,正巧这个时候与晁错有隙的袁盎入宫游说刘启,表示叛乱就是因为削藩所导致,如斩杀晁错即可安抚诸侯,动乱自然平息。刘启为了快速平息叛乱,毫不留情地抛弃了自己老师、最忠心的臣子晁错,并下诏派中尉到晁错家骗其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时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随即将其腰斩,他的家人也全部被处死。当时晁错是穿着朝服被杀,毫无心理准备,实为西汉第一冤案。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七王造反准备了几十年,清君侧诛杀晁错不过是个借口,最终还是靠武力镇压,而且汉初将强兵壮,诸侯造反基本不可能成功。汉景帝一时惊慌,却杀了忠臣。最可惜的还是晁错,他把皇帝当亲人,皇帝却只把他当工具。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接下来的两军之战将决定中国北方的归属。当时袁绍雄踞四州之地,主要包括现在的河北山东和山西,曹操只有河南和安徽、江苏的一部分。在“官渡之战”之前,袁绍拥有地缘、人口和财富绝对优势,兵微将寡的曹操只能疲于奔命,天下都不看好他。两个月之后,转机来了,原因是一个人——许攸。许攸和曹操、袁绍都是高干子弟出身,许攸和曹操还是官学里的老同学,天下大乱后许攸本来看好“四世三公”出身的袁绍,并在其大本营核心部门工作,属于袁的起家班底人员,《三国志》中记载许攸自恃资格老,不停向袁绍要钱要地位,而袁绍却不能满足,于是许攸生出反心并决心投奔曹操;也有说法是许攸家人犯事被抓进邺城监狱,许攸感觉受到侮辱和不尊重,大怒,随即南下投奔曹操。曹操是什么反应呢?抚掌大笑,赤脚相迎,一代奸雄当然明了许攸的价值。果然,许攸刚入曹军大营就给老朋友献了一计:“袁绍的粮草都在乌巢,阿瞒啊,快去烧了那些粮草,不出三天袁绍必败。”于是,曹操选拔精锐步骑5000人连夜去放火,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教科书版本战役“官渡之战”就此逆风翻盘,袁军大败,两年后袁绍病死,再过两年曹操攻破邺城,获取自己称霸天下的根据地。不可否认,攻破袁绍的第一功臣是许攸,没有许攸献计,也没有偷袭乌巢等一系列行动。可他居功自傲不拿自己当外人的老毛病又犯了,刚进入邺城,许攸就骑在马上大咧咧地对曹操说:“阿瞒兄,没有我的话,你能进入邺城吗?呵呵。”庆功宴上也不分场合地开扯:“曹阿瞒,你该怎么谢我啊,普通赏赐可不要哈。”曹操脸上笑嘻嘻,心里已经开始磨刀了。未久,他便暗示自己的心腹爱将许诸将其一刀杀掉。

五代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时,与其心腹嫡系将领安重诲在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中,结成莫逆,李嗣源引安重诲为心腹,安重诲视李嗣源为知己,明宗继位,安任枢密使,并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军事顶级位置。安重诲跟随明宗征战多年,对明宗总是直言相谏,有部属曾劝他:将军和皇上说话不能事事直言,这会给将军的未来造成影响。安重诲一笑道:皇上未登基时我便追随在左右,皇上是不会猜忌我的。何况皇上了解我的性格,我用不着怕这怕那。因为有这个底气,心底坦荡的他继续无私地为皇帝操心,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即使皇帝不愿意,他也会反复劝谏,有次县令刘知章犯小错而明宗欲杀之,安坚持不干并终于保下了他,当时明宗就恨声说:朕连一个小小的县令都杀不得吗?此事后,大臣纷纷劝他,安重诲的一位朋友更是深夜入府告诫他:你这个人只知对错不识时务,早晚必惹大祸啊!皇上喜怒无常愿听媚言,你对皇上抛出一片真心,只怕是找错对象了。安重诲则感叹道:我深受皇恩,弄虚作假便是欺骗皇上,我无论如何也不会这样。他是心底无私,但皇帝却是更生嫌隙,后来,安重诲出征在外,疑心加重的明宗终于命人以调查的名义去探视,并乘其不备用大棒猛击安重诲夫妇头部将其击杀。

后唐重臣安重诲
明朝隆庆帝去世之时,给自己儿子年仅10岁的万历皇帝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不过万幸的是他也留下了一个能干的首辅:张居正。此时的张居正和当年白帝城托孤的诸葛亮处于同一种情形之下,他也不负众望把万历带大,并担起了帮他管理好江山的重任。身为一代名臣,张居正上任之后费尽心思,把国家从混乱中拯救出来,甚至创造了国富民安的中兴景象。而且,张居正身为首辅,一边日理万机处理政务,一边教万历皇帝念书,他甚至专门编了本《帝鉴图说》给小皇帝当教材。到了万历亲政时候,张居正盘算着回老家养老,但朱翊钧却挽留他,让他继续干下去,并且还表示:张居正这么多年以来的工作深得自己的信任。张居正也觉得明王朝离不开自己,就留下继续干,错过了最好的全身而退的机会。但是,皇帝的信任是有保质期的,你为他奉献时间越长,越可能制造更多的反感。张居正死后仅仅一年之内,反对他的朝廷保守势力复辟,万历变卦。最后,张居正被抄家,家人也下场凄惨,一代名臣身败名裂。

张居正与万历小皇帝
由于某部知名清宫戏的影响,许多人都以为雍正最信任、最倚重的宠臣年羹尧大将军是个大老粗。其实他父亲年遐龄在康熙时期曾担任过湖广巡抚,出生官宦之家的年羹尧21岁就考中进士,放过翰林,在四川任过学政,他也确实有两下子,允文允武,才智兼备,行军打仗有韬略,还能亲自披挂上阵,不到30岁就被提升为四川巡抚成为地方大员。而且年羹尧的妹妹还是雍正做亲王时的侧福晋,也就是说他是胤禛的大舅哥。雍正继位之初日子不好过,篡位流言一直未止,雪上加霜的是罗卜藏丹津又在青海发动叛乱,雍正内外交困,皇位岌岌可危。危急时刻,年羹尧统率大军干净利落地平定了罗卜藏丹叛乱,雍正由此坐稳了皇位,大喜之下的雍正竟称年羹尧为自己的“恩人”,“抚远大将军、太保、一等公、川陕总督”等跟送套餐话费似的,能予即予,毫不吝啬,还赐给他的两个儿子可以世袭爵位。

抚远大将军年羹尧
雍正帝似乎根本没把年当臣子看,不仅大量送宫中的新鲜玩意,还宣称说“不必拘君臣之分”,要“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雍正还在上谕中说:“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看看,雍正不但自己感激年羹尧,还要让子孙后代和天下的臣民都来感激年羹尧。看来雍正当时对于年羹尧,真是推心置腹,关怀得无微不至了。而问题的症结恰恰出现在这里:年羹尧也这么认为,他不仅不懂得谦虚,反而飘飘然做出了许多出格之事。仅仅两三年后,雍正四年即公元1726年,翻脸不认人的雍正将叱咤朝野的年大将军连降18级,由川陕总督降为看城门的小兵,接着又无限上纲上线,为他开列出92款大罪,最终赐死于狱中,年仅47岁。还连累着他的一个儿子跟着死了,剩下的儿子都被发配到极边之地。

白居易曾经深刻指出:“最是无情帝王家”,也有人说“天家无亲情”。是啊,又有什么亲情友情感情能比得过皇权的诱惑呢?帝王为了皇权可以弑父、杀母,可以毫不犹豫的干掉兄弟姐妹,可以为了立太子先杀其生母,何况臣子呢?喜怒无常更是帝王的特有性格,所谓天威难测嘛,让人摸不透才最安全。君王多疑也是由其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君王周围危机四伏,不可信的人固然危险,可信的人更危险,“人主之患在于信人”。在这种历史背景上,身为近身臣僚和政治精英,还傻乎乎地与皇帝讲感情,那无疑是找死。人与人的感情,本来就是很靠不住的东西。臣子跟皇帝的之间的感情,就更不靠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