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们作弊都那么有才

崔琰谈历史 2023-03-04 02:21:00

在《大话西游》里,紫霞仙子看着逃跑的至尊宝说:不愧是我看上的男人,跑都跑得这么帅。紫霞仙子那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上,有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大才子,竟然也曾经在科举考场上“潇洒地”作弊。

科举是中国古代王朝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也给千百年来社会中下层读书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上升途径,正所谓“学而优则仕”。科举考试从隋朝到清朝前后一共持续了1300多年,古代的文人士子始终对其趋之若鹜,都指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自从科举考试诞生的那一天起,科举舞弊也便应运而生了。当然,历朝历代对科举考生的检查也是非常严格甚至是严苛的,入考场光是搜身就得两次,学子们自带的饼和馒头等干粮都得切开了检查。在明朝某些时段,过了头一道安检以后,如果第二道安检发现学子身上有夹带作弊物品,负责第一道安检的官员以及官兵全部处斩。金朝的检查甚至严格到进场前对考生挖鼻孔、掏耳朵,防止考生在耳朵和鼻子里夹带小抄。以斯文人自居的考生对这种搜检方式当然很有意见,有些人甚至为此放弃考试。放弃考试的多了,科举也门可罗雀了,这样肯定不行。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官方还是想到了管用的招术,改成考前统一洗澡,然后换成统一的服装再进场考试,这种方式果然很有效。

古代各朝代对于科举考试作弊行为也都有严格的奖罚措施。在宋代实行连坐机制,将十个考生为一保,互相监督,如果有一个出现作弊行为,其他人都要受到牵连,取消当年的考试资格。如果在进入考场之前被发现有作弊行为,直接取消下一年的考试资格。到了明代,考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有作弊行为,比如换位子、丢纸、说话等,一旦被发现,就会立即被驱逐出场,取消考试资格,然后实行杖责,有的会被带上枷锁被当众游行,以示警示作用,情节特别严重的话,甚至会被发配到边疆去充军;而负责考试的官员出现舞弊行为,则可能杀头抄家了。康熙五十年发生在江南的科场舞弊案,副主考官赵晋等人收受贿赂,串通舞弊,被斩立决;负责牵线搭桥的“中间商”判处绞监候;主考官左必蕃则被革职。鲁迅先生的祖父周介孚就是欲为长子周伯宜(鲁迅父亲)搞个举人身份而卷入科场舞弊案,不仅被撸掉了官职,还险些丢了性命,最终也导致周家家道中落的。

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少投机取巧的人,因为科举其中所得利益实在太大,自然诱惑个别人铤而走险。当年发生在科场上的舞弊手段也可谓是千奇百怪、层出不穷,其中最为常见的,大约有这样四种:通关节(请达官贵人打招呼)、枪替(找人替考)、冒籍(类似今天的高考移民,但当时属于非法)和夹带(带小抄)。《明史》载:“弘治十二年会试,大学士李东阳、少詹事程敏政为考官。给事中华昶劾敏政鬻题与举人唐寅、徐泰,乃命东阳独阅文字”。唐寅即唐伯虎是明代著名的江南才子,连他都参与通关节,可见当时科场关节的风气之盛。

晚唐著名诗人、词人温庭筠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代,虽然终其一生屡不及地,但却在中国考试史上留下了一段传奇,其神乎其技般的作弊手段甚至还被记载到史书中,堪称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作弊第一人。传温庭筠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有“温八叉”之称,可见其作文功底相当深厚,完全具备当一个优秀枪手的条件;同时,屡败不中的遭遇,也让其积累了丰富的考试经验,并对科举的潜规则熟记在心,具备应对考场复杂形势的能力。唐代的科举考试程序还是相当严格的,考生进入考场时,不但要脱衣搜身,坐席之间还要设置隔离物,传卷子是很难做到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温庭筠如何在替考中大显身手,至今仍是一件难以想像的事儿。然而,人家做到了,并且做得相当漂亮。据《唐书》记载,由于温庭筠屡屡“为邻生假手”,还留下了“救数人”的绰号。所以,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科考,考官特意安排他坐在帘前考试,由考官直接监视。考试中,只见温庭筠奋笔疾书,不一会儿就交卷出场了。但考官事后才知道,“私占授者已八人”,即温庭筠在他的眼皮底下已经顺利帮八个人完成了试卷。温哥替考技艺堪称出神入化,了无痕迹,考场留下的也只能是他的传说了。

苏东坡可谓中国千年文坛的天花板级人物,他和其父其弟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妥妥的读书人顶流。可是这个奇才却也曾“伙同”弟弟苏辙先后两次在科考时作弊。第一次,是兄弟二人在四川参加乡试,苏轼和苏辙被安排在同一考场对角的两个座位上,苏轼接题一看,却傻眼了:考题出自哪部书,完全记不起来了。那时的科考,如果不知道考题的出处,别想写出半个字来,因为根本无从入手。斜对面的苏辙见其抓耳挠腮,兄弟心思相通,立即明白老哥这是一时蒙住了,当然要帮他一把,可监考人的眼睛鼓得比牛眼还大,作弊不容易呀!到底是苏家兄弟,苏辙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只见他不慌不忙拿起毛笔,对着笔管轻轻地吹了几下。苏轼何等聪明,当即明白,喜出望外地奋笔疾书,随后交卷并得了高分。原来,苏辙吹笔管这个动作是在暗暗提醒他哥,考题出自《管子》的注文,毛笔笔管不就是“管子”嘛。这可不是瞎编的逸事,而是北宋蔡绦《铁围山丛谈》白纸黑字清楚记录的。

笔管后面有蕴义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已经做了小官的苏轼兄弟同时参加制科考试(一种由皇帝亲自出题的特殊考试制度,主要考察选拔优秀官员),这回哥俩再次作弊,不过轮到哥哥帮弟弟的忙了。此次有一则考题为《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却轮到苏辙弄不清出处了。哥哥连忙想辙出手相助,只见苏轼朝监考官吏索要砚台,并假装莫名发怒,还边拍桌子边小声骂道:“小人哉!小人哉!”苏辙一听,马上明白此题出自《论语》的“樊迟学稼”注,这是孔子骂樊迟的一句话:“小人哉,樊须也!”结果,兄弟二人又双双高中。奇才就是奇才,苏轼兄弟在科举考试中作弊都作得那么高明,确实令人佩服啊。

苏氏两兄弟一块玩心眼儿

若论清代第一才子,估计许多人都会推荐那位主修了《四库全书》,并写了《阅微草堂笔记》的纪晓岚——当然真实的纪晓岚可不是什么铁齿铜牙,而是一个口吃近视嗜肉如命好色如狂的大胖子。纪晓岚很有才,但是他并没有中过状元,虽然在乾隆十二年在顺天府乡试中得了解元,但是第二年会试却落榜了,直到六年后,才考了会试第二十二、殿试二甲第四(也就是全国第七)。不过,发迹以后,这位纪大学士可能是有清一代主持科举考试最多的一个,以至于门生故吏遍天下。正因为多次主持考试,他对科场舞弊那套门儿清,还曾略施小计就荫泽参加科举考试的纪氏子侄。

据说某年顺天府乡试,主考官恰是纪晓岚的学生,而这年纪晓岚家族也有很多子侄要参加考试,于是主考官王某便亲自拜访恩师纪大学士,并主动表态请示:听说老师您家今年不少年轻人参加考试,有没有需要学生关照一下的?不料,纪晓岚却当场勃然大怒:可别提我们家那些不肖子侄了,要他们好好读书,可他们一个个不学无术,连书法这个入门功课都做不好,所有纪氏子侄写的字,连个钩都不会挑,统统一模一样的难看,这样的人,怎么能让他们中举呢!说完,就气哼哼地端茶送客。出了门的王大主考却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明白了老师的话中之意。果然,那一年,顺天府中了八个姓纪的举人。在明清两朝中了举人,就具备了储备干部的资格,即使后来考不上进士,也同样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入仕的做官的,如明朝那位清官海瑞,就是从举人做到二品官的。不得不承认纪晓岚这招真是高明,连乾隆皇帝也跟他明侃:我知道你老纪肯定作弊了,只是我抓不到把柄,便宜你了!这就是才子的过人之处,吃干抹净一擦嘴,还让你挑不出毛病。

纪晓岚的书法真迹可是带钩的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