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昨天的盘面上,纺织制造、消费电子、跨境电商等受加征关税影响较大的行业的表现最为强劲,其次是婴童概念、免税概念、医疗美容等与内需消费相关的方向。前者来看,主要源于特朗普在对等关税问题上松口,但由于美方仍在单独进一步对华加征关税,关税战前景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反弹持续性存疑。后者来看,在关税超预期、外需难有较大期待的背景下,稳内需的必要性增强,与内需消费相关的品种应该是更具有相对较强的确定性机会。
因此,锐叔今天来聊一聊婴童概念。之所以想聊一下婴童概念,是因为还有一个预期。今年3月17日,国新办就提振消费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有关育儿补贴等政策,相关职能部门正在积极加紧制定,后续会陆续出台。最近,市场都在期待国补细则尽快发布。
此外,最近有关生育的各种消息也多了起来,涉及部委、企业、地方,具体包括:据4月10日人民财讯,国家医保局公告,决定成立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生育保险专业委员会;4月10日,伊利集团宣布推出16亿元生育补贴计划,将于2025年4月正式实施。不久前,中国飞鹤也曾宣布,将于4月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总规模为12亿元的飞鹤生育补贴计划;据4月10日财联社,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辽宁省大力提振消费若干举措(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提出加强生育养育保障。落实育儿补贴制度。
当前我国生育率水平已经很低:一是我国生育率绝对水平低,截至2023年底我国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0,低于世界水平的2.3,也已经低于1.5的警戒线;二是我国生育率下降速度快,1950-2023年我国生育率从5.8降至1.0,在主要经济体中的降幅仅次于韩国;三是我国生育意愿持续走低,自1990年代以来,我国育龄妇女平均理想子女数在1.6-2.0区间内波动,一直低于2.1的生育更替水平。
而生育率低的一个潜在危害,就是抑制人均GDP增速。从国际经验看,当生育率降至警戒线以下后,往往难以逆转,形成所谓的“低生育率陷阱”。进一步地,长期持续的低生育率可能抑制人均GDP增长。观察1960-2022年主要经济体的总和生育率与人均不变价GDP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在生育率长期低于警戒线水平的情况下,各国经济增速普遍出现放缓趋势。此外,长期低生育率还会降低劳动供给、生产效率,并且不利于社会创新,背后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少儿群体的减少会直接降低家庭消费支出。第二,低生育率间接推高老年人口占比,而老年人消费意愿和能力较低。
也正是看到了生育率低的潜在危害,2014年以来,我国生育政策转为鼓励生育,并逐渐加大了鼓励力度。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并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也在两会上透露,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育儿补贴的操作方案,届时大家会看到直接的惠民的措施和相应的政策安排。
此外,近期国内多地也在陆续出台生育支持或补贴政策,如: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 《2025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工作要点》,其中提到,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推进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并实施生育补贴制度;江苏省发布《江苏省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包含强化生育服务支持,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等四个方面15条具体举措等。但力度和方式上似乎都没有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这个生育一孩补贴1万、二孩补贴5万、三孩补贴10万来得那么大、那么直接。预计在中央的政策部署下,未来更多地方也将会出台相应的支持生育举措,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或给各地政策立下了一个新的标杆,存在地区间借鉴、复制的可能。同时,中央与地方双管齐下的生育支持框架或可期待。
综上所述,在关税战、贸易战全面升级的背景下,稳内需的必要性增强,育儿补贴政策或将持续加码,母婴产业链也因此有望率先受益,并值得逢低适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