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接九嶷,南连衡岳,其清粹秀爽之气,钟为胜概贤杰继出。”
南朝刘宋初,将始兴郡改名为广兴郡,不久便自广兴郡析置小桂郡,郡治桂阳县。元徽年间,刺史邓鲁始创筑土城(内城),城为龟形,有五座城门:熙仁门,化俗门,熙平门,熙安门,临湟门。

二战末美军航空测绘连(州)县周边地形图
隋开皇九年(589年),平灭南陈,次年废郡改置连州,领桂阳、广泽二县。大业元年(605年),废连州,改置熙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连州;天宝元年(742年),改连州为连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连州,其下领桂阳、阳山、连山三县。

清代连州志州城图
北宋皇祐四年,侬智高叛乱,知州依南朝时期内城旧址重新之。治平、开禧年间有所修缮。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为连州路总管府,十九年,连州州治自桂阳县迁至连山县,降为散州仅辖一县。桂阳县则升为桂阳州,领桂阳、阳山二县。

国民政府陆军部测绘连(州)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桂阳州并入连州;四月,又废连州并入连山县,改属韶州府。次年九月,再废连山县复置阳山县,属广州府。洪武十四年,复置连州,下领连山、阳山二县。
洪武二十八年,千户刘俊改旧土城(内城)为砖城,并筑外土垣。天顺年间,副都御史陈濂寻外土垣旧址,加土筑为城,外城起自翠峰寺东南,抵内城东北隅而止。内城周长五百四十八丈,开设三门:南门迎薰(旧熙平门)、东门阳春(旧熙仁门)、西门澄清(旧熙安门)。

50年代连(州)县
清康熙十四年,驻防刘炳易将外城包砌以砖石,接内城迎薰门,自西而南至东北城河止,长五百七十三丈。设正门四:朝阳门、镇江门、永胜门、永安门;另有临河汲道小门六:德政门、文教门、崇儒门、济川门、昇俊门、龙津门。外城之外还有炮台三座。

连州城范围示意
雍正七年(1729年),总督孔毓玓珣请升格为连州直隶州,管辖不变。咸丰四年(1854年),连州本地义军配合太平军,攻陷三江镇,进驻连州城,改连州为熙平州,遥奉太平天国年号。半年后清军克复,恢复如旧。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制度,连州改称连县。
1959年连县、连南、连山、阳山四县合并为连阳各族自治县,县政府驻连州镇。

民国时期连县乡镇划分地图
1960年,阳山县恢复原建置。连阳各族自治县改称连州各族自治县。因其由连县、连南、连山三县组成,俗称三连(老铁们这不是梗,欢迎一键三连)。不过仅两年后,连山、连南便重新划出恢复建置。连州各族自治县则复名为连县。
1994年,连县撤县建市,改称连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