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治附郭,土壤平衍,山无险峻。清流拱其前,洋海绕其后,马鞍踞于右,七星拥于左,文笔三峰耸翠秀拔,诚海邦一名区,而州县之望也。明太祖称为奇甸岂虚语哉。”

1918年,琼州及海口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灭南越国,汉军渡海得大洲(即海南岛),次年(元封元年),于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二郡,其中玳瑁县治在今海口琼山区府城镇南30公里,朱卢县在今海口琼山区旧州镇,两县均属珠崖郡。

咸丰琼山县志 府城图
初元三年(前46年),因海南岛上原住民骆越人(黎族的祖先)屡屡叛乱,汉军疲于奔命,加之北方灾害连绵,故而废珠崖郡,又废玳瑁县入朱卢县,改属合浦郡。

广东省陆地测量局测绘琼山县
东汉建武十九年(43年),伏波将军马援自合浦入交趾(今越南)平定叛乱,途中置珠崖县,隶合浦郡。珠崖县治设于雷州半岛最南端(今徐闻),遥领海南岛,接受岛上骆越人的纳贡,而实际上汉朝几乎无法对岛上建立有效统治。

民国时期琼山县图
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孙权因多次攻略合肥无果,转而经营大后方。先将雷州半岛南端的珠崖县升格为郡,作为经略海南岛的大本营。

琼州历代城垣范围示意
赤乌五年(242年),孙权遣聂友、陆凯二将统兵三万登陆海南岛,吴军装备远胜于骆越土著,顺利镇压了反抗,并设朱卢、珠官二县。但由于岛内毒瘴横行,吴军大量非战斗减员,被迫退出海岛,转而和汉朝一样,以雷州半岛遥领海南岛。

民国 海口市区全图
直到梁武帝时期,决心恢复对海南岛的直接统治,以全岛之地置崖州,又将珠崖郡治所由雷州半岛迁至今海口地属区。
隋大业六年(610年),置颜卢县(治所在今儒堂村,古名颜卢峒),属珠崖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颜卢县为颜城县。

海口市街道图
贞观元年(627年),又改颜城县为舍城县,并析舍城县置琼山、平昌二县。贞观五年以琼山县置琼州于白石都,乾封年间琼州被土著攻毁。
北宋开宝五年,灭南汉,始迁琼州治于现今地区,即汉代玳瑁县故治,筑城凡三里有余。熙宁四年(1071年),舍城县并入琼山县,宋代海洋贸易发达,已有海口浦,为当时商船聚泊之港口。

海口市略图
南宋绍兴间,琼州许益试图勾结生黎叛乱,管帅(琼管安抚司)李谔依旧城增筑外罗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废琼山县入琼州。次年置琼州府,复设琼山县为附郭县。洪武三年,指挥张荣自城西北至东南隅加广城池,计周长六百丈,高二丈五尺,开三门:东门朝阳(清改体仁)、南门靖南(清改定海)、西门顺化(清改归义),三门之上各建敌楼,城北无门但建有望海楼一座。

民国广东省陆地测量局测绘海口市
洪武五年置海南卫于琼州府城内,洪武七年又设海口千户所。同年又增广府城自城北循东至南长三百四十四丈,改东门名为永泰,四隅增建角楼。洪武十一年,指挥蔡玉再度加广府城由北面自西至东四百余丈。合计琼州府城周长共一千二百五十三丈。洪武十七年,增筑西门外土城。

70年代海口市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都指挥花茂请在府城北面十里筑海口所城防备倭寇。安陆侯吴傑委派千户崇实兴负责筑城事宜,所城周长五百五十五丈,高一丈七尺,开设四座城门。永乐年间,指挥牛铭以石块包砌所城。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岛沿海设十处海关,以海口为总口,并设县丞署。清末设海口商埠警察局。

海口所城范围示意
民国十五年(1926年),广东省政府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海口从琼山县分出改设市政厅。三年后因人口数不达标先被降级为市政局。1931年连市政局亦被撤销,仍并归琼山县。
到了1949年,国民党因统治区域急剧收缩,当局在海口成立海南特别行政区长官公署,设海口市市政筹备处。

清代琼州府城与海口所城
次年,海南解放。同年成立海口市人民政府。之后海口、琼山两地行政建置变化较多,此处省略不提。
2002年10月16日,海口、琼山两市合并。成立地级海口市,琼山成为市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