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池史——海南琼海篇

吴钩斩古今 2025-04-19 09:20:58

“南绕莲池临玉几案,溢溪环其北,多异岭秀其东瀚堂岭耸其西,厥壤沃饶相半,是一邑之形胜也。”

二战末美军航空测绘琼东(琼海)周边地形图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荣禄大夫阔里吉思行湖广平章,领兵征讨海南生黎,历时两年平定。阔里吉思向朝廷建议析乐会县西北境新附的五百十九个黎族峒寨,民二万余户设置会同县,县治约在今大路镇境内,属琼州路军民安抚司。

嘉庆琼东县志县城图

皇庆元年(1312年),土酋王高烧毁会同县治,迁治于太平都斗牛乡(谭门镇旧县坡),改属乾宁路军民安抚司。元末至正年间,县治又因动乱迁于端赵都牛角墩(今塔洋镇)。

国民政府广东省陆地测量局测绘琼东县

自县治迁址牛角墩后,一直没有建筑城墙。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匪寇焚毁县库,父母官苦于无防,却又无钱可用。到嘉靖元年(1522年),督抚欧阳必进命知县建东、南、北三门城楼,周围则筑土墙种簕竹。

70年代琼东(塔洋镇)

隆庆五年(1571年),县治再遭寇毁。次年,宪副(即左副都御史)陈复生亲自敕命知县唐仲科筑城,周长三百八十多丈,并在原三门的基础上增设西门。

万历年间因淫雨崩颓,继而修缮。崇祯十三年,知县骆用发奉命照大城门样式重筑东门(清代称永安门)、西门(长乐门),外筑瓮城。为南门提额曰:萃和,为北门提额曰:拱极,南北两外各筑有外关。后塞北门,城楼改移于县治后。

琼海会同旧县城范围示意

民国三年(1914年),会同县改名为琼东县。1950年,琼东县迁治嘉积镇。嘉积原为境内集市,形成于明初,相传由当地人嘉积所创,故名之。清咸丰八年(1858年),中俄签订《天津条约》,增加琼州(海口)等七处通商口岸,此后大量广东、福建商人来嘉积开设会馆,收购土产,倾销洋货,逐步发展为大镇。

民国时期的嘉积镇,不难看出此时的嘉积镇发展规模已原超旧县城

1958年12月,琼东、乐会、万宁(次年又划出)三县合并为琼海县,县治在嘉积镇。1992年,琼海撤县建市。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