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七章 民族主义音乐
第二节 民族乐派(上)
二、波希米亚(捷克)民族乐派
向阳光
(三)德沃夏克

5.名作研究
在美国土地上收获的“新大陆”交响曲,是对遥远祖国的思念和歌颂
——《e小调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美学分析
《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作品95)》(“新大陆”原指南北美洲大陆,作者在这里特指美国)是捷克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于1892—1893年在美国写下的第一部作品,当时他在美国纽约音乐学院任院长。这部交响曲受到美国黑人音乐的影响,初次上演时一举成功,轰动了整个美国,从此名扬于世界。
但当有人称之为“美国交响曲”时,德沃夏克则断然反对,强调指出他在国外创作的作品仍然是捷克的音乐。他说:“我没有使用任何一个黑人的或者印第安人的旋律。我只是在作品中写了体现印第安音乐特色的自己的主题,我用现代节奏、和声、对位和乐队音色等一切手段来发展它们。”1893年12月,交响曲初次彩排时,美国纽约音乐学院创办人琴妮·琴勃夫人建议加上“新大陆(新世界)”的标题,德沃夏克欣然同意。他解释这个标题说,“新大陆”仅仅意味着来自新大陆的印象和祝愿。

这部交响曲通过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真切的情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身处美洲“新世界”的种种感受和对遥远的祖国——捷克故乡的深切思念。这里既有对美国繁忙紧张的资本主义大都市生活的直接印象,也有阅读描写美洲印第安人生活的诗歌的深刻感受,但是作品的中心内容则是倾吐作者对捷克乡土的无限怀念之情。作品中虽然吸取了美国有色人种民间音乐的某些素材,但是整部交响曲仍然以捷克民族音乐特色而著称。这首交响曲由既对比又统一的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为慢板序奏,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且担负着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可堪称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先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乐章的主部主题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其间,他还引用了自己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的特质,以遣思乡念国之情,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此乐章集中表现了动荡不安的美国现实生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反响。乐曲开始有一段深沉缓慢的引子,悠闲而自在地奏出沉思般的乐句,仿佛描写从遥远的海上眺望笼罩在云雾中的“新世界”的印象。接着进入奏鸣曲式的快板部分,其中包括三个对比的音乐主题。

主部主题由圆号奏出,音乐果断而坚定,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好像作者在体验着初到美国时的感情:船进海港后抛锚,德沃夏克从此便踏上了美国这片国土,来到纽约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市,他的脑海里就翻腾着许多新奇、鲜明的印象;他特别关心美国被压迫的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生活与命运;他独处异国,十分思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百感交集。
当他第一眼瞥见新大陆时思索着:等待着他的未来将是什么?具有号角音调特征的主部主题激奋、昂扬:6﹒ 1︱3 6﹒︱1 64︱3 6﹒︱,这个号角式的主题有机地贯穿在整部交响曲中,起到了统一全曲的作用。副部中两个甜美的主题都富于歌唱性,类似捷克民间乐器风笛的演奏,具有乡间舞蹈特色。结束部主题由长笛奏出,略带伤感,具有乡愁气质,显然吸取了美国黑人音乐的因素,具有黑人民歌的特点。这个主题的出现,造成了一种清新的田园气氛。上述三个主题陈述以后,音乐转入了戏剧性的展开,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交替出现,形成了紧张的矛盾冲突,充满了焦急不安的情绪。表明作者面临的异国环境与自己思念祖国的心情,不仅无法协调,而且冲突越来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