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音史∣德沃夏克在《e小调第九交响曲》中表达了何种情感?

向清晨阳光 2024-11-15 21:16:46

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七章 民族主义音乐

第二节 民族乐派(上)

二、波希米亚(捷克)民族乐派

向阳光

(三)德沃夏克

5.名作研究

在美国土地上收获的“新大陆”交响曲,是对遥远祖国的思念和歌颂

——《e小调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美学分析(2)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为广板,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著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即为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是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段旋律,才使得这首交响曲博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

该乐章音乐主题节奏舒缓、匀称,旋律富有歌唱性,朴实优美、情深意浓,是一首诗意浓郁的抒情歌,深受人们喜爱。评论家称这个乐章是一切交响曲慢板乐章中最为感人的乐章。那么,促使作者创作这个乐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是受到美国19世纪诗人朗费罗(Longfellow,1807—1882)描写印第安人生活的长诗《海华沙之歌》的启发。他借这个传奇的故事,尽力抒发了自己对捷克故乡的深切思念。此乐章由复三部曲式构成,其结构图式为:引子+A(第一部分)+B(中间部分)+简短连接部+A(再现部)。

引子,一开始由木管和铜管乐器在低音区缓慢地奏出七个低沉忧郁的和弦,烘托出故事的悲惨气氛,好似森林中的夜雾一般,把人们引进了一个美妙的境界。随即引出第一部分主题。

A(第一部分),由加弱音器的弦乐组奏出暗淡的和弦,在柔和的弦乐衬托下,英国管吹奏出了具有五声音阶调式的动人曲调(悲凉、伤感的主题),这个主题既像是揭示海华沙的孤独和痛苦,又好似奄奄一息的敏妮海哈对海华沙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寄寓作者对遥远祖国的怀念与愁思的体现:

︱= bD 4/4 广板

3.5 5 3.2 1 ︱ 2.3 5.3 2 — ︱ 3.5 5 3.2 1 ︱ 2.3 2.1 1 —︱

6.1 1 75 6 ︱ 61 75 6 — ︱ 6.1 1 75 6 ︱ 61 75 6 — ︱

3.5 5 3.2 1 ︱ 2.3 5.3 2 — ︱ 3.5 5 1.2 3 ︱ 2.1 26 1 — ︱

这个感人肺腑的旋律,后被德沃夏克的学生斐雪填词改编成了独唱歌曲《念故乡》(歌词为: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故乡人,今如何,常念念不忘。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我愿意回故乡重返旧家园,众亲友,聚一堂,同享从前乐),风行于美国,获得广泛流传,以致被误认为是一首美国的古老民歌。还有被后人改编成各种器乐独奏曲,在许多国家传唱;在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进入了学堂乐歌的《念故乡》,就是它的改编曲。所以,此歌在中国也为人们所熟悉。

在英国管吹出这个举世闻名的主题后,接着在弦乐的演奏下,这一主题有了变化发展,情绪较前更为激动了:

‖︰3.5 5 42 3 ︱13 27 1 — ︰‖︰13 27 1 — ︰‖13 27 16 75 ︱

13 27 16 75 ︱ 16 75 ︱1 — — 76 ︱,然后英国管又吹出了主题的最后四小节,乐声渐弱,第一部分结束。

B(中间部分),由长笛、双簧管主奏,弱起,旋律采用动机重复发展的手法,吹奏出充满悲痛的旋律,在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震音的背景下,忽弱忽强,好像是思乡的情绪在他心中激荡:

1=E 4/4

176 6 61 76 ︱176 6 61 76 ︱535 6 4654 5 ︱3 535 6 — ︱

176 6 61 76 ︱176 6 61 76 ︱6133 3 . 2 12432 ︱6 — — —︱

这一段音乐的内容受到《海华沙之歌》中第二十章《饥荒》的影响。《海华沙之歌》是朗费罗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描写印第安人的第一部史诗。它叙述了印第安人领袖海华沙一生克敌制胜的英雄业绩,以及他结束部落混战,教人民种植玉米、清理河道、消除疾病等重要贡献。《饥荒》一章写了海华沙妻子之死。

海华沙的妻子敏妮海哈因饥饿所至,已经奄奄一息,而海华沙还在外面为她寻找食物。垂死的敏妮海哈躺在床上,思念丈夫,在极度痛苦的挣扎中哭泣着与想念中的丈夫诀别。诗中的海华沙,是印第安人中的一位民族英雄,他的妻子敏妮海哈在饥饿中死去,人们在阴森森的密林里为敏妮海哈掘好坟墓,与她的遗体告别。德沃夏克在交响曲中表现这些内容,正说明了他对被压迫民族的同情。而与悲痛、激动的主题形成对比的是一个较为明朗而优美的旋律,仿佛是对美好过去的追忆:

1=E 4/4

6 — 7 1 ︱3 2 — 4 ︱4 3 3 2 1︱1 7 2 17 ︱ 6 — — — ︱

1 — 2 3 ︱5..65 3 —︱2 . 3 4 1 ︱1 — 2 1.6︱ 6 — — — ︱

旋律的节奏拉宽,便出现了切分音,使音调有了起伏。作者巧妙地将这个主题变奏出现并与前主题构成复调,是情绪更为深切动人。

C(连接部),是先由双簧管、继以单簧管模拟鸟鸣而吹的“鸟歌”,具有活泼、明快的舞蹈性质:

345321 234321 234350 432310︱5.1 7.1 421 7.1 ︱

345321 234321 234350 432310︱5 — — — ︱

在双簧管、单簧管、长笛、小提琴和低音弦乐上快速轮流出现,对位和持续音声部逐渐增多,力度渐强,并采用多声部的复调织体,造成了热烈欢快的情绪。这正是作曲家自己思乡情绪的表露。这里的乐思是他对遥远家乡的思念而引起的:南波西米亚的乡村,维所卡的花园别墅,树林里的飒飒松风和一望无际、花香扑鼻的田野,以及鸟儿们愉快的合唱,曾经给他多么深刻的感受,使他写出了无数优美动人的旋律,如今又引起他多么强烈的思念。

A(再现部),在一派热烈欢快的情绪之后,乐曲进入再现部。开始,由小号奏出第一乐章中号角般的音乐主题:

1 . 1 ︱6 5 . ︱ 1.3 55 ︱ 5 — ︱,然后由英国管吹出动人的思乡旋律(主题)。当小提琴声部加弱音器继续演奏悲伤的主题时,乐句时断时续,仿佛是泣不成声的哀诉,又像是临终前的诀别,感情压抑内在,动人心弦。

总之,德沃夏克在这个乐章中所表现的感情,一方面是由文学的联想引起,一方面则来自作曲家本人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这些旋律感情朴实而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0 阅读:0

向清晨阳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