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位军人来说,“军令如山”一词仿佛在第一天穿上军装之时就刻在了骨子里,我军向来也有“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重要指示,因此违抗军令的行为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但凡事不应该一概而论,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是人们的普遍共识。
所以一旦打起仗来,亲自上阵指挥的将领很容易在复杂的局面中失去冷静的判断,而在这时“集思广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951年1月25日,朝鲜战争的第四次战役开始打响,志愿军在彭德怀的统一领导下分为两军:韩先楚率领的一支集团军在黎州以北的金浦、仁川等地部署了防御工事,以防止美军反击。
另一个集团军由邓华指挥,准备在横城实施反击,作为朝鲜战争的重要一环,志愿军和美国陆军分别进行了排兵布阵,等待大战的一触即发。
1月31日,时机已经成熟了,东线邓华部队开始实施“横城反击战”,他们采取诱敌、追敌、破敌的战术,成功地分割和包围了敌方军队第八师,一举击败了对手,并重创美军第二师,一鼓作气取得了,“横城反击战”的巨大胜利。
然而,此时志愿军的补给和弹药已经耗尽,在连续作战后也已经身心俱疲,美军开始撤退后,邓华分析了战场形势,认为驻砥平里的美军大部分已经撤离,现在驻扎的营不到四个,所以应该继续进攻。
彭德怀在电报中也指示要把握好战机,在砥平里组织正面进攻,将主力插入敌后,形成围攻局面。战场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所以邓华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决定。
最后,他命令第四十军和第一百一十九师与第三十九军进行配合、而第四十二师和第一百二十六师的主力部队合作,按计划歼灭敌人,并由119师师长徐国夫负责此次行动。
2月13日晚,随着邓华的一声令下,志愿军第39、40、42团开始集结,迅速投入砥平里战场。但是战斗持续了一整夜,却没有任何进展。一方面,匆忙集结的6个团沟通协作能力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美军坚守着掩体,而且火力太强大,难以突破。
战斗还在继续,伤亡人数也在持续增多,正如徐国夫回忆的那样:几乎每排士兵都有人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碉堡的炮眼。
砥平里战役持续了两天两夜,但突进的距离却没有多少,虽然敌人仿佛在做困兽之斗,但他们强大的火力却成了难以逾越的屏障。
在志愿军的无畏冲锋之下,美军在砥平里的阵地一步步地缩小,最后只能守在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区域。此前,美军司令员李奇微向砥平里的驻军下了死命令:死守砥平里。
此外,由于局面僵持不下,本应从我方调来增援的部队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在如此紧张的时刻,徐国夫没有更好的办法,不得不继续下令进攻敌人的营地。在枪林弹雨中,许多战士纷纷倒下。据粗略估计,参战支援部队的伤亡人数超过1000人。
再看看美方的驻军,虽然被志愿军猛烈的进攻击退,但仍然保留着反击的力量,此外,他们的增援部队即将到达战场,实际情况比志愿军要好得多。
据战后统计,当时的砥平里联合国军远远不只四个营以上:美第二师就有23个团,包括一个法国营、一个榴弹炮兵营、一个坦克中队、一个炮兵连和一个防空炮兵连,总人数超过6000人,相当于志愿军的进攻人数总和。
尽管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局势上还是取得了一定进展,砥平里的几个高地被我军占领,但其他高地易守难攻,在敌人大炮的火力压制下,要全部攻下是不现实的。
14日,美军增援部队在坦克和飞机的掩护下涌入砥平里,这可能导致在这里作战的志愿军直接落入美军的包围圈,虽然志愿军在城外还有一支拦阻部队,但只能阻止敌人的步兵,而拿重骑兵和空军毫无办法。
为了防止砥平里前线部队因长期无法突围而被敌军增援部队包围,邓华决定孤注一掷,立即派增援部队到这里协助进攻,想不惜一切代价赢得砥平里之战。
这样,我军就需要更多的支援部队,于是邓华打电话给第四十军司令温玉成,请他参加战斗,以确保赢得胜利。但在电话中,温玉成直言不讳地表示:建议所有参战部队撤出。
原来,温玉成一直在关注着砥平里战役,根据前线部队的进攻和伤亡情况,不可能一举消灭砥平里的美军,即使消灭了,我们的军队也将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得不偿失。温玉成冷静地分析了战场形势后,拒绝邓华增兵砥平里的命令。
邓华看到温玉成态度如此坚决,不由得也冷静了下来,仔细分析了当前的战况和温玉成所说的话,他认为对方不是违反军令,而是实事求是,于是也向彭德怀反映了这一事实,而彭德怀也认为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最后,参战部队的撤离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和牺牲。由此可见,战争的胜利不是在于一个人的智慧,而在于很多像温玉成这样敢于纠正上级错误的将领,可以在关键时刻提出自己的建议。
温玉成在紧要关头坚持自己的判断,说明他对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充分的把握,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结论是从客观角度分析战局的结果。
而最后,邓华没有固执己见,而是虚心接受提议,则充分体现他以大局为重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