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毛泽东的小儿子毛岸青不幸病逝,作为伟人的儿子,他的童年是常人想象不到的苦难。但也正是这些苦难,磨砺了他的心性。
和哥哥毛岸英相比,他更低调,但也无时无刻不在奉献自己,他这一生,最怀念的,就是母亲和哥哥。
毛岸青和哥哥有着怎样的童年,主席在他的成长中,又有着怎样的教育呢?
毛岸青出生的时候,哥哥毛岸英比他大一岁。和哥哥有过父亲的陪伴不同,毛岸青的童年时期,毛泽东已经很忙了。
在他3岁的时候,弟弟毛岸龙出生了,但革命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在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下,我党遭到了血腥镇压。
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共产党的活动都开始转入地下。毛泽东考虑将母子4人送回板仓,母亲杨开慧的娘家,如果继续留在革命一线,母子几人都太危险了。
经过这次重大损失后,毛泽东意识到,革命就会有流血牺牲,而要革命,手里面必须要有军队,他开始组建队伍,筹备秋收起义。
杨开慧在板仓不仅要带孩子,也在秘密开展地下活动。他们都在为了更好的明天而奋斗,然而这一别,毛泽东再也没有见到杨开慧。
1930年,反动武装悬赏1000大洋,要捉拿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反动分子在一天夜里,突然冲进杨家,带走了杨开慧和毛岸英。
敌人恐吓杨开慧,参加共产党就是犯法,还怂恿她,只要她公开退出共产党,她和孩子们都是安全的。
此时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老先生虽然已经逝世,但他的老朋友章士钊、蔡元培等人,听到杨开慧的消息,立刻展开了营救。
敌人一开始也以为可以软化女人,如果毛泽东的女人投降了,比千万人投降效果更好。所以就让杨开慧安然无恙地在监狱里待了几天。
然而杨开慧意志坚定,丝毫不为敌人的威胁利诱所动,他们又换了一种说法,杀死毛泽东的女人,对共产党更有威慑力。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麻绳捆得严严实实,经过短暂宣判后,又大模大样地在城里绕行,示众了一个多小时后,带到了识字岭刑场。
杨开慧知道她即将走向死亡,但革命总要有人先牺牲,她是为理想而亡,死得其所,所以一路上走得非常从容。
身中两枪之后,敌人解开了她的绳子,但很长一段时间,杨开慧都处于痛苦地挣扎中,她并没有立即死去。
直到敌人赶来补上第三枪的时候,她已经将身下刨出了两个大洞。鲜血染红了身边的一大块荒草。
毛泽东对于杨开慧的死一直耿耿于怀,充满愧疚,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给老朋友赠诗时,还写道:我失骄杨君失柳。骄杨,就是杨开慧。
所有人的积极营救,最终没能保住杨开慧,好在接回了毛岸英和保姆。
杨开慧被捕那天,正好是毛岸英的生日;母亲在狱中的事情,8岁的毛岸英已经能够隐隐懂得一些了。
他心中从此埋藏下对敌人深深地恨意。可是他现在还太弱小了,连他和两个弟弟能不能平安长大,都是未知的事情。
敌人虽然放回了毛岸英,但他们并不是心慈手软,而是为了放长线钓大鱼,等待毛泽东派人回来接自己的孩子。
因此那段时间在杨家附近,一直都有反动分子鬼鬼祟祟地守着,悄悄监视着杨家人的生活。
此时,党的地下工作者行动起来了,他们将毛泽东弟弟毛泽民的信,悄悄地送到杨开慧的嫂子手里。
毛泽民就是我党在上海的地下工作者的一份子,他得知了杨开慧的噩耗,知道三个侄子现在非常危险,因此想要把孩子们接到上海去。
信上写明了接头的时间、地点和接头方式。
毛泽民还特别叮嘱,如果过了规定的时间,那就是双方情况有变,再等通知,千万别去了。
杨家人知道自己力量不够,孩子如果能回到中共的保护下,或者回到父亲身边,肯定是最好的选择。
杨开慧牺牲后,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想要接回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三兄弟,但杨家被敌人严密监视,如何能够顺利地将孩子们转移出去呢?
毛岸英和毛岸青的舅舅杨开智,为了保住妹妹的血脉,决定尽全力完成任务。经过全家人的商议,他们想出了个办法。
杨开智让妻子李崇德先去长沙城里,打听清楚如何去上海;李崇德顺便还去了几个杨家的世交好友家,筹借到了几人去上海的路费。
回到板仓后,他们给毛岸英几兄弟改了名,毛岸英叫杨永福,毛岸青叫杨永寿,毛岸龙叫杨永泰,他们喊李崇德也不喊舅妈了,要喊妈妈。
等孩子们都练熟悉了之后,李崇德带着三个孩子到母亲坟前上了一次香,告诉他们母亲英勇牺牲的事情,希望他们要继承母亲的遗志,继续坚持革命。
那年春节,反动派见杨家一直没有动静,也有些松懈了,年节将至,也就无心再守在杨家附近。
趁此机会,李崇德顾不上和家人过年,和杨母带着三个孩子,踏上了去上海的路。
毛岸英和毛岸青已经很懂事了,一路上被风雪冻得瑟瑟发抖,也不会抱怨什么;年纪最小的毛岸龙也不哭不闹,安静地窝在李崇德怀里。
在路上,一些小商贩聊着听来的新闻,说红军的朱毛把老蒋的总指挥都给抓了一个。尽管大家也不敢多谈,但毛岸英和毛岸青知道,毛,就是自己的父亲。
李崇德带着三兄弟坐了好几天船,才到达上海。但此时还没有和毛泽民联系上,她一点都不敢松懈。
直到晚上,见到了毛泽民,毛岸英和毛岸青扑过去喊叔叔,李崇德的内心才松了一口气。
毛泽民向周恩来汇报了毛岸英三兄弟的事情,周恩来认为,现在把孩子们放到大同幼稚园,是最合理的安排。
孩子们舍不得一直照顾他们的舅妈,哭着说不要离开“妈妈”,但为了他们的安全,李崇德也只能狠下心,让孩子们跟着毛泽民走。
大同幼稚园挂着宋庆龄的名义,实际上是我党专门为了照顾中共党员或烈士,滞留在上海的孩子们开办的,门牌还是宋庆龄亲自写的,目的就是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搜查。
负责大同幼稚园的董健吾,名义上是教堂的牧师,实际上也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此时幼稚园里,已经有彭湃、蔡和森等人的孩子了。
幼稚园里负责孩子们的保育工作的,就是地下工作者的家属,比如董健吾的妻子郑兰芳等。
按理说,这里是对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来说,是最安全的,但很快就出事了。
毛岸龙到幼稚园的时候,只有5岁左右,从小也没有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所以身体一直比较娇弱,一天夜里突发疾病,送到医院也没能抢救回来。
此时只剩下毛岸英和毛岸青相依为命,但苦难才刚刚开始,这个一开始被认为是安全庇护所的幼稚园,很快因为顾顺章的叛变而暴露。
幼稚园里的孩子,要么被亲戚接走,要么被暂时安顿在保育员家里,董健吾领走了毛岸英和毛岸青。
可董健吾的家属并不乐意家里多两个人的支出,毛岸英和毛岸青寄人篱下,处境十分尴尬。
董健吾又把两兄弟送到前妻黄慧光那里,董健吾自己的孩子们也和前妻在一起的,但黄慧光听说了两兄弟的真实身份后,非常担心祸及自己。
她没有赶走两兄弟,但勒令二人必须待在家里,上学是万万不可能的,而且一有风吹草动,就带着一大家人搬家。
毛岸英和毛岸青只能在有党员来探望他俩的时候,才能学点知识。
后来,董健吾没有了生活来源,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之后,也没办法支付毛岸英和毛岸青的生活费。
俩兄弟不光要帮做工,帮做家务,还吃不饱,衣服破破烂烂也没人管。
兄弟俩每天穿着破烂的衣服,饿得恹恹的,还要再街上叫卖报纸,卖不完还不好意思回去。
黄慧光自己有几个孩子,又平白多两口人吃饭,本身也困难,有时候难免对毛岸英两兄弟十分不耐烦。
有一次,毛岸青收到了几张假币,黄慧光见不仅没赚钱,反而亏了钱,气得打了他一顿,还不准吃饭。
毛岸青已经饿了两顿了,他不气黄慧光,而是气那些给自己假币的人。并且他认为,假币都是外国水手买报纸的时候给的。
但他也毫无办法,只能在电线杆上写“打倒洋人”来泄愤。没想到,就这几个字,还为他留下了终身的病根。
毛岸青和哥哥毛岸青在少年时期,寄人篱下,整天饿肚子,只能上街卖报赚钱。但他也为此留下了一身的病症,这是怎么回事呢?
毛岸青收到外国人给的假币,气不过就写几个大字泄愤。结果被巡逻的印度巡捕看到,二话不说就给了毛岸青几耳光。
成年男性的力量,一个弱小的几岁孩子是抵挡不了的,毛岸青被打得眼冒金星,头痛欲裂,在地上滚来滚去地嚎叫。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四年时间,虽然非常艰难,但好歹是活下来了。不过毛岸青也留下了脑神经痛的毛病,一发作起来,就会痛得人神志不清。
那段时间,我党在上海的工作组织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中央苏区也持续不断地遭到敌人的反围剿。
而后毛泽东又组织了红军长征,所以董健吾也没有机会把两兄弟送到毛泽东身边去。
一直到1936年,地下党组织重新恢复工作,董健吾考虑,是把毛岸英和毛岸青送去延安,或者送到国外去学习。
结果,董健吾因为一个契机,帮了张学良一个忙,张学良非要对董健吾表示感谢,董健吾也是灵机一动,想通过张学良的力量,把毛岸英和毛岸青送到苏联去。
当然他并没有报十分的期待,也没有明说这两兄弟就是毛泽东的孩子,张学良也没有细问。
但他没想到的是,张学良竟然真的做好了十足的准备,董健吾只得赶紧向上级汇报这个情况。
经过党组织研究同意之后,董健吾亲自把两兄弟送到张学良的部下,李杜将军这里。
当然,为了毛岸英和毛岸青的安全,他们再次换了名字,李杜将军改姓王,他二人就伪装成是李杜的孩子。
李杜带着两兄弟去了巴黎,原计划是从这里的苏联大使馆取得签证,才能进入。
然而苏联的政策也一变再变,最后两兄弟滞留巴黎好几个月,当苏联方面知道他俩是毛泽东的孩子后,才同意接收。
到了苏联的毛岸英14岁,毛岸青13岁,他们此时身在国外,反而有机会可以和父亲通信。
而远在延安的毛泽东,时隔多年之后收到儿子们的亲笔信,内心的激动非同寻常。
时空交隔,伟人在儿子面前,也只是一个平凡的父亲,他只能通过信件来缓解对儿子们的思念之情。
给儿子们寄照片,还问他们,收到自己的信了吗?怎么不快点回信给我呢?
担心儿子们只学俄语,不通中文,他还要给儿子们寄去自己精心挑选的各类中文书籍,哲学、历史,甚至武侠小说也有。
毛岸英比毛岸青略大,母亲被抓走的时候,他因为冲上去保护母亲,所以也被当成“小共产党”抓走,因此他内心的仇恨更加清晰。
当他24岁大学毕业时,就回到延安,跟随父亲的革命事业。毛岸青很快也紧随其后,于1947年回国,并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安排到黑龙江土改试点工作。
随后,毛岸青还是发挥自己精通俄文的长处,在中央编译室专门翻译俄文著作,一共翻译了十多部马列经典和政治理论著作。
他和哥哥毛岸英的终身大事,也是主席在谈笑间就了个娃娃亲,没想到四个年轻人后来果然结成了美好姻缘。
在毛岸青心里,父亲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足够伟大,让儿子心生敬畏。
真正让毛岸青心里感觉到亲情温暖的,除了年幼时的母亲,就是那个陪伴自己度过最艰难岁月的哥哥。
后来毛岸英的牺牲,对毛岸青打击也很大,他常常梦到哥哥,梦里都在和哥哥一起散步。
除了工作,毛岸青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缅怀父亲、母亲和哥哥。每年,他都要带着妻子回板仓老家,祭拜杨开慧。每次,都是堂兄毛泽平接待的。
他过世的消息,还是邵华亲自打电话通知的毛泽平。而他也专程从老家赶到北京,来送兄弟最后一程。
毛岸青的遗愿,就是要和母亲葬在一起。他死后第二年,妻子邵华因病逝世。
二人的骨灰最终一起安葬到了杨开慧烈士陵园,时隔70多年,他终于重回到母亲身边。
革命就要有人牺牲,烈士们不光牺牲了自己,其实也苦了自己的孩子们。
而杨开慧烈士的孩子,替母亲继续革命,继续为建设祖国做出了贡献,英雄不朽,精神永存!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太伟大,一个伟大的家族,满门忠烈。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