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组织内部,“老总”是一个颇具特色的称呼,人们最为熟悉的,自然就是朱德,朱老总。
不过,党内的老总不止一位,十大元帅里,除了朱老总之外,还有三个人,也被大家亲切的称为“老总”。
那么,究竟怎样的人,才会被称为老总呢?
朱德
革命功臣被叫做老总的,往往都是老革命,他们有着比别人更加丰富的革命经验,为党组织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受到人们的尊敬。
同时,他们往往也有着豪爽的个性,和同志们感情深厚。
对于这样的元帅,大家觉得,称呼职务,不符合人人平等、为人民服务的要求,但是用“同志”,又不能完全表达出对他们的尊敬。
所以,大家便用起了“老总”这样一个称呼。自己表达尊敬,又不失亲切。
朱老总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早年间,朱老总并不是共产党员,相反,他在云南陆军有着很高的职位,国民党人也要敬他三分。
朱德
在这种情况下,抛弃自己在国民党的荣华富贵,转而投身到共产党的革命大业之中,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
但朱德做到了,从青年时代开始,朱德就一直在寻求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虽然国民党也提出过很多救国的理念,但始终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现状,直到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朱德才恍然大悟。
他在1922年毅然决定到德国留学,探寻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同时,加入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并没有现在的规模,而且还受到了各方势力的联合打压,许多共产党员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在这种情况下,入党无疑是需要勇气的。
而朱德不仅入党,而且还为党组织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国之后,朱德依然在军中任职,原本在国共合作期间,革命的发展还算顺利。但随着蒋介石撕毁协定,发动政变,朱德等身兼国民党、共产党双重身份的人都面临着抉择。
有人为了苟且偷安,选择了国民党的阵营,而朱德却毅然决然的和国民党划清了界限。
1927年,朱德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的意义十分重大,这是我党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战。
但革命的初期总是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敌人的反扑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猛烈。
起义虽然成功,但更大的失败随之而来,朱德不得不带领队伍离开南昌,另寻出路。
而很快,又发生了一件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情,那就是朱德和毛主席在井冈山会师,由此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很显然,毛主席当时提出农村包围城市这个理念,是有些惊世骇俗的,就算是当时给我党提供援助和指导的苏联都对这个提议完全否决。
但朱德却毫不犹豫的站在了毛主席身后,支持着毛主席大胆的变革行为。
事实证明,毛主席为我党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线。
在毛主席的指导之下,红军这支了不起的队伍在井冈山诞生了。
而朱德成为了红军的总司令,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便被人们称之为朱老总。
朱德的贡献毋庸置疑,那么,其他的三位元帅又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横刀立马第二位常常被人们称为“老总”的,是彭德怀、彭老总。
在众多的开国将帅里,彭老总的知名度绝对很高,他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元帅,是军队里的定海神针。
彭德怀早年的经历和朱老总有区别,他出身贫寒,为了活下去,甚至要过饭,当过苦工。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底层生活的经历让他对于劳苦大众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也对中国现状有了非常清醒的认知。
长大之后,为了自己报国的理想,彭德怀也选择投身军队。
由于战功赫赫,所以1926年,彭德怀在北伐革命军中已经拥有了很高的地位。
1926年,彭德怀偶然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他深深地为之折服。
共产主义对当时的彭德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彭德怀很快按照共产主义的理念,在军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军队的风气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可是,好景不长,412政变爆发,两党之间一下子成为了你死我活的敌人,而且,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也因此失败了。
彭德怀深感愤怒,他认为,国民党不是久留之地,所以他在最艰难的时刻加入共产党,并在1928年领导了平江起义,带领队伍来到井冈山,投奔了毛主席和朱德。
彭德怀给人的印象一向是能打硬仗,长征期间,彭德怀大放异彩,无论是四渡赤水还是攻克遵义、娄山关,彭德怀都立下了头功。
也正是在长征期间,毛主席为得胜归来的彭德怀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词——“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这句词可以说是彭德怀一生的真实写照,在他一生中,有无数横刀立马的英勇时刻,很长一段时间内,彭德怀一直驻守在延安附近,包围着党组织的心脏。
人们最常提起的,是建国之后的抗美援朝战役。
虽然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但美国入侵朝鲜,却让我们陷入了比以往更加危险的地步,而且,关于是否出兵也一直存在争议。
这时候,是彭德怀力主出兵,让中央最终下定了决心,同时,彭德怀出任了志愿军总司令。
在抗美援朝这场残酷的保家卫国的战役之中,彭德怀再次为新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抗美援朝战役的规模是空前的,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彭德怀的军事指挥水平。
以彭德怀的功劳,这一句“彭老总”他当之无愧。
贺龙也常常被人们称为“贺老总”。
贺老总的革命史一向为人们津津乐道,他是靠两把菜刀起家的。
当年,年纪轻轻、无兵无枪的贺老总,仅仅凭借两把菜刀便缴了盐税局的枪,拉起了一只属于自己的队伍。
人们都说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像贺老总这样能打仗、能带兵,还能够白手起家的将领,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可贵的。
虽然最初他的队伍规模并不大,但是,几年时间,在革命的浪潮之下,贺老总这支队伍便发展到了上万人。
因为贺老总出色的指挥能力,所以,他的队伍很快便在军中有了名气。
又因为在护法战争中的功劳,贺老总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的一员。
和朱老总一样,贺龙早年间在国民党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毕竟,他是实打实能带兵的将领。
但纵然如此,贺龙却从没有留恋过,因为他深知国民党的革命性不够强,他主张要进行彻底的革命。
所以,那个时候,人们将他称之为国民党里的左派人士。
正是因为贺龙身上体现的革命性,所以,在南昌起义的前夕,周恩来等人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将贺龙争取过来。
而贺龙也没有让周恩来失望,他当即表示:“共产党要我怎样干,我就怎样干!”
就这样,贺龙带领着他的队伍打响了南昌起义的第一枪。
起义之后,贺龙也是几经辗转,最终来到了革命根据地。
当时,根据地的生存状况危机重重,因为蒋介石不断的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围剿。
这时候贺龙等一批中央领导人都认为,应该尽快的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同时,也训练更多队伍,以备不时之需,由此促成了红二军团的诞生。
贺龙是这支军团的创始人,他在湘鄂一带,勇敢的同敌人作斗争,同时,号召当地的年轻人加入红军队伍。
因为敌人在当地倒行逆施,早已经引起了所有人的强烈不满。所以,在看到红军一系列针对土地革命的举措之后,当地的年轻人都深受号召,纷纷加入。
就如同当年两把菜刀闹革命一样,贺龙又一次以白手起家的方式,拉起了一支更为庞大的队伍。
中央红军开始之后,贺龙便带领着驻扎在湘鄂一带的红二六军团也展开了自己的长征,与中央红军互相配合。
在这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各种围追堵截,在乌蒙山,敌人派出了数万人,想要将红二六军团在这一带歼灭。
但敌人万万没想到。乌蒙山成了他们的葬身之地。
毛主席曾经评价这场战斗说:
“红二、红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硬是转出来了嘛!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一方面军付出了大代价,红二、红六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你们l万人,走过来还是1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习。”
在半途中,贺龙带领的红二六军团又和张国焘带领的红四方面军会合。
当时,张国焘图谋不轨,他为了自己的目的拉拢贺龙,但贺龙对于张国焘的这种行为,非常不齿。
所以,他表明自己的态度,自己坚决听从中央的意见,将张国焘的计划扼杀在摇篮之中。
贺龙以这样坚决的态度维护了党内的统一,帮了中央红军的大忙。
只可惜,长征结束后,由于身体的原因,贺龙渐渐退居二线,不再参与一线的指挥。
但是,人们并没有忘记他的功劳,提起他,人们依旧非常尊敬的称呼他为贺老总。
而最后一位老总,其实就是陈毅,陈老总。
相比于其他的三位老总,陈毅在一线指挥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但他的功劳同样不可忽视。
陈毅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时间非常早。1919年,在法国留学的时候,陈毅便初步了解了共产主义思想。
1923年,回国的陈毅便成为了正式的共产党员,作为一个早期党员,陈毅也是南昌起义的发起和参与者之一。
不过,陈毅在南昌起义之后,并没有立刻来到井冈山,而是又带领国民革命军发动了湘南起义,随后才和同志们汇合。
陈毅并没有参加长征,而是留在了中央苏区,当时红军认为,长征之后,根据地仍需保留。
但形势的险恶很快超过了大家的预计,留在苏区的陈毅,生活竟然比中央红军还要艰苦。
因为,随着中央红军的离开,为了斩草除根,敌人对中央苏区进行了疯狂的打击。
陈毅等人被逼进了深山老林,饥寒交迫,物资极度匮乏,敌人又派出许多特务潜入,从各个方面对中央苏区进行破坏。
当时,陈毅还身负重伤,始终没能得到有效的救治,混战之中,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梅岭被围困的时候,陈毅还曾写下:“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绝笔。
但值得庆幸的是,陈毅最后还是逃出生天,并且,留在中央苏区的这一部分同志,最后便成为了南方的新四军。
新四军面临的环境和八路军又有所不同,因为新四军处在敌人的腹地,所以成为了蒋介石攻击的头号对象。
为了维护两党之间共同抗日的关系,新四军屡屡退让,但敌人步步相逼,最终,战争还是爆发。
为了给敌人一个教训,陈毅和粟裕带领着新四军在黄桥与敌人展开战斗,歼灭敌人数量1.1万,同时也借着这场战役,成功创立了苏中和苏北根据地。
还有一场值得一提的战役,是1947年爆发的孟良崮战役。
这场战役,国民党派出了他们的王牌将领张灵甫,带着40万大军朝八路军的根据地猛扑过来。
不过,驻守在山东解放区的陈毅和粟裕在战争前已经做好了规划,刚刚开战,敌人便猝不及防地被歼灭了两万多人。
但敌人没有死心,而是又派出三路大军往沂蒙山区进行攻打。
不过,陈毅敏锐的发现,敌人虽然人数众多,但战术上准备明显不足,虽分了三路大军,但中路军马,也就是由张灵甫所带领的主力军队行动轻率,和周围的部队没有打好配合。
陈毅果断的决定抓住这个机会,集中我们的优势兵力,对张灵甫的队伍进行打击。
这一战,我军又歼灭敌人3万多人,将大股敌军围困在孟良崮上,张灵甫迟迟等不来救援,最后在孟良崮被击毙。
张灵甫
陈毅指挥的最后一场战役是上海战役,上海是国民党手里最重要的大城市,他们将剩余的兵力全部收缩到了上海。
面对顽固不化的敌人,陈毅采取的策略是将敌人吸引出城外,逐步歼灭。
同时,为了保护城市的建筑以及居民,主要采取轻武器进行攻击。
在顺利入城之后,陈毅又对解放军再三强调,要牢记军规,不能惊扰民众。
上海的居民原本对共产党心存疑虑,但等到上海解放的第二天,他们看到大批的解放军,为了不打扰民众,只能睡在街道上,便发自内心的接受了这支真正为人民考虑的队伍。
这些故事可以看出,这四位被人们称之为“老总”的开国元帅,他们对于国家都有着极为突出的贡献。
“老总”这个称呼,更多的是人们对于感情的表达,是一种无可代替的尊重。
不管是当年还是现在,人们提起“老总”这个称呼依然觉得亲切,因为,被称为老总的这些人,正是最初守护着新中国的人。
林总
坚持信仰,是心中的一盏明灯。老总万岁!
朱彭贺陈。
粟总,聂总,叶总,
朱彭贺陈为老总,林总,其他人为帅。
向崇敬的老一辈革命家致敬!
林总。
粟裕一代名将无双
都是值得歌颂的开国功臣
彭,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