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鞭法”给明朝带来了什么?

五千年史鉴 2023-03-05 15:39:51
引言

最近,一部明朝题材的电视剧一经开播便引起了世人的热议,该剧名为《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这部剧讲述了百姓与官员之间因土地税赋不均而牵扯的一件大案。

虽说该剧主讲的只是大明王朝中几个县的故事,但是它却揭开了大明王朝的财政危机和灭亡危机,剧中官员曾频繁提到过“张首辅清丈田地,税制变革之事”。

这里的变革讲的就是大明王朝万历年间所推行的“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明朝中后期一次非常重要的赋役制度。

该制度改变了当时繁琐而又低效率的纳税机制,降低了纳税的成本,真正造福了百姓,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并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从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条鞭法既体现了张居正的财政态度,也直接改变了明中后期百姓的生活。

但可惜由于一条鞭法涉及面较大,在各地实行的情况不一样,且张居正在鞭法落实之前就不幸死亡,因此它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那一条鞭法究竟是什么?它究竟有多重要呢?

嘉靖年间土地兼并严重,皇亲贵戚抢占百姓土地,惹得百姓苦不堪言

有人说“明实亡亡于嘉靖”,就是因为嘉靖年间国家的财政收入情况非常不好。

嘉靖年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农民所占的田地不足天下的一半,但是他们所需要承担的税务却非常繁重。

高额的税务压的百姓喘不过气来,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激化了阶级之间的矛盾。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以李自成为首的反王攻入了京都,逼死了崇祯皇帝。

由此可见土地和税制在小农经济社会来说对百姓有多么重要,它甚至直接关系到了国家存亡之本。

明朝土地兼并的情况有多严重?从一组数据中便能够看出。

与相关史料记载,明朝洪武26年,全国登记在册的耕田总量一共有850.7万顷左右,其中民田占了730万顷,而官田只占120万顷。

但是到了明孝宗弘治15年,全国登记在册的税田居然降到了422.8万多顷,比明朝初年的数量少了一半。

这是因为土地大多都被权贵所兼并了,明朝皇亲国戚、官员富商为了赚取更多的钱财,利用手中权力,强行买卖百姓手中的民田,并逼迫百姓为自己打工。

朝廷政府曾多次严打过官员私自购买田地,但效果甚微,成化15年,赵王就曾经因卖田之事而受到过重处。

后来在政府的打击下,部分权贵改卖田为要田,用威逼利诱的方式逼迫小农将自己的土地尽献出来,那些小农迫于淫威,只得乖乖进献。

到了嘉靖年间,不仅是皇亲国戚强买土地,索要钱财,就连外戚和军官也对土地多有染指。

嘉靖皇帝登基之前,在位的是明武宗,他宠信宦官,纵情声色,导致宦官擅权。

这些宦官凭借皇帝的信任与依赖,煽动权贵,强取豪夺,成为了明代土地兼并的主力之一,加深了百姓身上的负担。

他们胆大妄为,不仅抢夺农民的土地,而且还敢直接对军屯土地进行侵占,致使明王朝的边防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在上行下效的影响下,地方的官吏士绅乃至富商也行官官相护之事,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权压榨百姓,加剧了贫富差距。

明朝的税法是按照土地多少来征收税务的,因此手中田地多的人应当缴纳更多的税,而手中无地的百姓也只需交少量的税即可。

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明朝初年所制定的税制却被破坏殆尽,官员利用手中特权将重税压在了百姓的身上,自己坐享其成,赚取好处。

随着明朝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资本化严重,逃税手段越来越多,国家赋税和财政也遭到了巨大的冲击。

朝廷收不上来税,维持基本的皇室开支和军务开支都难。

嘉靖年间,国家内忧外患,东南地区有频频上岸、侵扰百姓的倭寇,北部还有少数民族俺答军队。

国家财政紧张之时,甚至连军费都发不出来了,朝中官员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向皇帝上书,提了很多解决办法,而一条鞭法便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一条鞭法的提出和试行

嘉庆九年,户部尚书梁材根据桂萼所上的奏书提出了解决方案,这种方案就是一条鞭法的雏形。

后来地方官员曾经在江西、浙江、福建等地试行过该方案,但是因种种原因并没有全面铺开。

一直到明神宗万历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才再次将一条鞭法拿了出来,进行了规范,并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方位的推行。

张居正是晚明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明神宗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是明朝政府真正的话事人。

张居正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他总结商、周、秦、汉王朝兴衰的教训,提出了“因时顺势”的变法思想,以“富国强兵”为首要任务,提倡“扫无用之虚词,求躬行之实效”。

张居正有勇有谋,将不法权贵看作“权蝎”,针对统治集团内部的乱象进行了一系列的整治。

他的财政思想主要有节约开支,提高办事效率和清丈土地,理清各地所欠赋税和查清田亩,他的这些主张均在一条鞭法中体现了出来。

一条鞭法的财政思想主要有五项,第一是简化复杂的赋役制度,根据土地的大小进行收税,实行摊丁入亩,并将夏秋两税放在一起征收。

第二是将对丁税转化为对田税,完成了对人收税转向对物收税的转化。

第三是将收来的税分为两方面管理,一方面直接收归中央调配,另一方面留在当地供政府开支。

第四,取消了复杂的征税标准,减少了权贵暗箱操作的空间。

第五是官府承办一切纳税的流程,有效的堵塞了制度的漏洞,提高了收税的效率。

除此之外,张居正还反对苛征商税,反对财政性货币发行的政策,对恢复明朝经济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其一,他认为国家想要发展,必须要农商结合,唯有农商相互平衡依靠,才能增加经济收入。

因此他反对向商人征收重税,直接给予了商人诸多政治优惠,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

其二,明朝时期,政府为了缓解财政紧张的情况,常常会自己铸钱来充实财政。

但是张居正却认为,铸钱的本质是为了方便百姓,应当合理铸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他的主张也更利于经济长期发展。

一条鞭法的推行效果与局限性

一条鞭法自实行开始,便备受瞩目。

该方案既简化了税制,减少了官商勾结的情况,平衡了赋税的负担,缓解了当时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降低了农民不合理负担,也直接促进了税收的公平性。

值得一提的是,一条鞭法实行以后,直接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商业与农业的起步发展,减少了破产、流亡和暴乱起义的现象。

《明史》当中记载“然粮长、里长,名罢实存,诸役卒至,复佥农氓。条鞭法行十馀年,规制顿紊,不能尽遵也”,切实的讲出了该政策的利好。

但是一条鞭法涉及面过广,它的实行直接触及到了生产社会的生产关系,因此它在实行的过程中也激化了诸多矛盾。

那些被动了奶酪的乡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一手制造了诸多惨案。

张居正在世的时候,他还能够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极力推行一条鞭法,但是张居正去世之后,那些封建势力却迅速抬头,开始了对张居正的改革和清算,极力抨击一条鞭法。

不仅是地方官员竭尽所能的抨击张居正之前制定的诸多政令,就连万历皇帝也因为张居正的强势,而对他产生了明显的反扑情绪。

因此张居正去世之后,一条鞭法就只在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得到了推行,其他地区均没有继续执行,那些执行一条鞭法的地方也因为贯彻不力而没有使其发挥真正的效用。

一条鞭法自实行以来,直至今天一直饱受非议,一条鞭法确实是一条良法,有力的推动了明朝工商业的发展。

但是他它并没有摆脱封建社会制度的局限性,没有得到全方位的推广。

不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条鞭法不仅利在当代,更功在千秋,它简便的税收方法和相关理念还直接影响到了清朝的税收制度,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参考资料:

《明史纪事本末》

《暮日耀光》

《明实录》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