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风骨至今仍被大家津津乐道,明朝不和亲、不投降,真正实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强大的军事制度与朱元璋建国时期所定下的卫所制度息息相关,朱元璋当年征伐天下之时明军极多,在质量上和数量上远超其他军队,为大明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明朝初年,君主凭借独特的卫所制度真正实现了“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虽说清朝的人口数量比明朝多出许多,但是清朝仍旧养不起那么多士兵。
明朝独特的卫所制度不仅给国家培养了百万军队,维护了国家的稳定,而且还加强了政府的管理能力。
在明朝初期的靖难之役和土木堡之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明朝中后期倭寇肆虐之时,保卫了东南沿海百姓的安全,对海南等偏远地区进行了有效管理。
那明朝的卫所制度究竟是怎么来的?它在地方又充当了什么角色呢?
卫所制度是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制定的,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真正以布衣的身份出生的皇帝,他以起义军的身份推翻蒙元帝国,南征北战多年,才终于建立了大明王朝。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经历过战乱的苦楚,他非常能理解农民和战士的苦楚,因此他登基之后对国家政策进行了诸多改革,为百姓谋求了许多福利。
朱元璋既关心百姓,又关心国防,但是如何在两者之间达到平衡却是令他非常头疼的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小农经济社会,百姓以农业为生,唯有粮食产量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才会增加,人口才会增长。
但是国家财政有限,若是国家将钱用在了农民身上,就会减少养兵的钱,而若是要培养庞大的军队,就必须要花大量的钱财。
朝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元璋在借鉴唐朝府兵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扶贫制度。
唐朝的府兵制度是中国古代兵制之一,其特点是兵农合一。
唐朝时期,由中央设立军府,命令府中的士官定期从老百姓中选出一批将士,这些将士需要定期接受军事训练,空闲时间可以参与种地。
每当战乱发生,军府便会将府兵集合起来参与战争,这种制度不仅为国家节省了军费的开支,而且还保证了农业的发展。
《新唐书·兵志》当中就曾明确的记载过该制度的实行方式“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明朝卫所制度与府兵制度多有相似之处,卫所制度指的是由国家建立军户,军户负责招兵,军户定期从每家每户抽出人丁,进入卫所接受训练。
明朝时期的卫所制度比唐朝的府兵制度更加完善,朝廷还专门为将士们配备了相关团队,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朝廷为了提高百姓的积极性,会给进入会所的军户一些政策优惠和经济支持,因此明朝初年的卫兵数量很多。
卫所的训练计划非常明确,农忙之时,他们会让将士们回家种地,农闲之时,军户则会将他们召集起来接受训练,这种模式为朝廷节省了大量买粮的军费。
元朝末年,民间反王四起,政府为了应对战争,从民间大量招募义兵和民兵,并成立了千户所和万户所,这就是明朝卫所制度的雏形。
朱元璋下令实施卫所制度之后,朝廷在大的郡县及要害之地设立了许多卫所,用来培养将士,保护一方。
明朝的卫所制度尤为独特,比前朝的军政制度更为完善,明朝的卫所制度不仅是军事制度,更是行政管理制度、组织制度。
这一制度糅合了唐宋和秦汉元朝等朝代的先进经验,建立了完备的管理模式。
明代卫所数量颇多,分布颇广,并直接由中央管理,彼此之间既相互依附,又相互影响,能够较好地管理地方事务,对百姓形成一定的威慑力。
明朝的卫所制度将国家的青壮年和不稳定人口都以军户的形式聚集了起来,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并在扩张和捍卫外敌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以海南一地为例,便能看出卫所的重要性。
海南卫所设立,保卫百姓安全洪武二年,卫所制度刚刚开始实行,数量较少,海南最早隶属于广西卫所之中。
洪武三年,海南又被分到了广东卫所,一直到洪武五年,海南才有了自己的卫所。
海南的卫所士兵大概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种是在张士诚战败之后,逃到海南一带的军人,第二是陈友定的残军,第三是溃逃的元朝军队,由此可见海南的卫兵主要由归附军为主。
由于海南卫兵主要由军人构成,因此战斗力相对来说较强。
卫所将这些曾效忠于他人的将士聚集在一起进行统一管理,为海南培养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有效的避免了他们在海南一带作乱。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南的卫兵来源也愈发广泛了起来,由于海南地处偏僻、炎热,距离中原较远,因此内陆人都不愿意去海南。
朝廷为了惩罚那些犯了错的官员和将士,会将其送至海南,接受惩罚,因此明中后期,海南境内有许多被贬过去的官兵。
明朝卫兵不仅要接受日常的训练,而且还要参加相关考试。
明朝时期,各地的卫所军户数量众多,政府为了方便管理,在多个地方设立了专门的学校,推行卫学,让武官和军人的孩子接受教育。
卫学的出现为军人提供了诸多便捷,给了军人之子提供了晋升通道,提高了军户的素质。
这些驻扎在全国各地的卫兵肩负起了保卫国家的责任,永乐九年,倭寇在海岸登陆,骚扰边民的时候,就是海南当地的卫兵出面平叛,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
卫所服务于朝廷并听命于朝廷,若是民间有人罔顾律法,意图谋反的话,卫兵也会出面制止,清除不稳定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卫所不仅具备军事能力,而且还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海南的城池驿道就是海南当地的卫所所修筑的,如今我们去到三亚,仍旧能够看到卫所修建的城池驿道。
国力衰微,卫所制度弊端显现明朝末年,卫所制度变质,大量府兵逃跑,卫所成为了朝廷的累赘。
随着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微,财政捉襟见肘,卫所制度的弊端凸显了出来,其负面影响主要有三。
一、造成了财政上的压力,朱元璋当初建立卫所制度,是想在不花一分钱的情况下为朝廷养兵,但这种想法事实上根本就不可能长久。
明朝中后期,北部俺答频频南下,侵扰百姓,东南沿海一带又有倭寇进犯,朝廷想凭借边种地边练兵的卫兵,根本就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因此朝廷为保卫领土完整,花费了大量银两募兵、练兵。
张居正在世之时,就曾给戚家军拨过诸多军费,而戚家军的战斗能力与募兵的战斗能力根本就是天壤之别。
自嘉靖年间开始,明朝的财政就出现了巨大的危机。
国家财政经常因为给军人发军费而捉襟见肘,本应令朝廷自豪的庞大军队也逐渐成为了拖垮明朝财政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是因为卫所制度的实施出现了问题,朝廷最开始招兵是为国家招募打仗的军人的,但是部分军官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欺压军人,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的情况非常严重,官员为了中饱私囊,将百姓的田地和军用的田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逼迫那些本应练兵打仗的士兵给他们当农夫,引起了军人的高度不满。
他们纷纷逃出卫所,后来随着逃跑的卫兵越来越多,卫所的战斗力也大不如前了,卫兵的溃逃和战斗力的下降均给国家的安全带来了隐患。
第三,当朝廷管控能力下降之后,这些本应听命于朝廷的卫兵便成为了军官的手下。
明朝末年,各地官员拥兵自重,将士兵当做自己的仆人一般差遣,直接冲击了中央集权,对明朝的灭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明朝的卫所制度有利有弊,明朝初年,卫所制度为国家管理和国防安全立下了的汗马功劳。
但是随着明朝土地兼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卫所制度不断畸形,该制度也失去了原本的活力,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参考资料:《新唐书·兵志》
《明史纪事本末》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