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勤于学,女勤于工:明代女子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五千年史鉴 2023-03-06 19:10:08
引言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封建帝国,其社会性质极其复杂,明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生活也与前朝多有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便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对女性的要求尤为严苛,古人普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因此传统社会中有很大一部分女性都因这种封建思想而被剥夺了正式在学校接受正规文化教育的权利,她们只能通过民间私学和读纸质书籍来获取知识。

明朝之前,中国古代女子私学的规模一直呈零星和散漫状态,未成体系,一直到明朝,私学才在女子群体间兴盛,提高了女性的文化水平。

在明朝,不论是皇妃、贵妇还是平民百姓家的女孩大多都能够学习识字,这种教育的普及还使得明朝形成了独有的才女文化和名妓文化。

通过读《金瓶梅》,我们便能看出,即便是像潘金莲这样非富非贵的女性,也能够得到受教育的权利,幼年之时在余秀才的帮助下读了三年书。

虽然说教育的普及给予了明朝女性学习读书的机会,但是女德教育却成为了女性的枷锁,类似于三从四德、贞洁烈女之类的教条压得女性几乎快喘不过气来。

那在大明王朝,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怎样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女性友好吗?

明代女子私学兴盛,百姓格外注重女子的文化知识教育

中国历史数千年,掌握政治、军事、文化话语权的大多都为男性。

虽说有不少女子通过种种努力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并创下了丰功伟业,但是从人数比例来看。

女子人数却远不如男子,女子之卑既与古代的社会环境有关,也与受教育权有关。

明朝之前,民间并没有形成鼓励女子读书的社会风气,明朝之后,女子私学盛行,女性接受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家传”和“师授”两种形式。

所谓家传,指的是家中的父母或其他长辈将自己的学识传授给晚辈女性,家传一般在知识分子家庭、文化世家和官宦氏族、皇亲贵胄中出现。

师授则指的是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宗族,专门从外面聘请过来一个教师来教导家中的女儿和同宗的女子。

明朝时期,文人的社会地位极高,知识阶层和文化世家非常注重女性的知识教育,因此即便是普通百姓,也会拿钱送女儿去读书,请老师到家中教课。

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飞速发展,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王阳明的心学兴起后,民间盛行讲学之风,给予了许多普通人接受教育的机会。

后来随着明朝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的普及,认字、学习、读书也成为了许多女性消遣的方式。

明朝时期,印刷术不断发展,书籍流传于世间,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待字闺中的女孩,都能够买书看书,拓展自己的视野。

明朝的宫廷女性,才女文化与名妓文化盛行

我们会发现明代宫廷之中频出女强人,不论是朱元璋的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朱高炽的张皇后、还是朱瞻基的孙皇后都堪称女强人的典范。

马皇后陪伴朱元璋南征北战,她在领兵作战和处理宫廷事务的时候,充分的将个人的才能展现了出来。

马皇后以节约、吃苦耐劳、深明大义为名,堪称明朝后代女性的模范。

朱棣的徐皇后是明朝开国名将徐达的女儿,她与朱棣少年相识,相知相恋,并陪伴他发动靖难之役,在明军攻入燕地的时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朱高炽的张皇后则温顺孝顺、深得公婆的欢心,由于张皇后的儿子朱瞻基英年早亡,朱瞻基驾崩后,明英宗尚且年幼,所以她在新帝登基的过程中充当起了摄政的角色。

张皇后信用阁臣三杨,使得正统初年朝政清明,被称之为“女中人杰”。

而朱瞻基的孙皇后则在土木堡之变后展现出了英明果敢的一面,配合于谦,完成了北京保卫战,守住了大明王朝的基业。

除此之外,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明熹宗的张皇后和崇祯皇帝的周皇后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

除了皇后之外,明朝也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后妃。

在明朝宫廷之中,除了有能力杰出的后妃,还有不少女官,朱元璋建国之时,设立了六尚局,建立了女官制度,女官的职能是传习礼教、服务后宫。

虽然说明朝的女官大多都是从民间挑选的,但是她们的资质极佳,她们进入宫中之后还要进行系统的学习,接受基础教育、妇德教育等。

这些女官不仅负责端茶倒水,整理杂物,而且还分走了宦官的部分权力,甚至有些女性还能参与到政治事务当中。

明朝女官是明朝妇女中的佼佼者,她们的品德、才行和文化素养都是毋庸置疑的,她们的身份是官,但事实上也是宫中之臣。

明朝的女官群体从自己的视角创作了大量诗歌,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

由于明朝的女官地位较高,文化素养较高,因此她们的诗歌一改往日颓废幽怨的风气,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现出了明朝辉煌的一面。

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商品贸易发展迅速,因此有很多进宫做女官的女性都是南方商贾人家的女孩,她们从小便受商业气息所浸染,有着非常先进的经商理念。

她们进入宫中之后将个人的经济头脑发挥了出来,不仅要直接管理后宫的账单、妃嫔的日常用度,而且还代表宫廷和民间商户合作,为宫廷省下了许多费用,这是很多前朝女官做不到的。

明朝的女性极其注重气节,她们与传统的宫女不同,她们通晓诗书,较为理性,有着属于自己的追求。

据典籍记载,明朝有一位名叫黄惟德的女官,她在宫廷中工作了43年,直到告老还乡之时仍旧孑然一身,在宫中深受他人的尊敬。

她告老还乡之际,还曾经得到过皇太后的夸赞与赏赐。

在明朝宫廷之中,那些博学多识,品德过人的女官不仅能得到后妃的青睐,而且能得到“女太史”“女君子”这样的称号,她们同朝中男子一样敏而好学,聪明伶俐,堪称后宫贤臣。

据悉,反王李自成当年攻入北京之时,还有大量的宫女、女官为了心中的气节而壮烈殉国,由此可见明朝宫廷女性的杰出。

明朝的名妓文化尤为突出,隆庆开关之后,明朝便迈入了市民社会,名妓成为了社会的焦点。

明朝的名妓不仅不受歧视,而且还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有很多读书人甚至还将求娶名妓和考取功名共同当做自己的人生理想。

不论是陈圆圆、柳如是,还是劝说窝寇投降的王翠翘,都凭借个人能力展现出了属于她们的风采。

明朝女性的课程与重气节的原因

明朝女性之所以会如此杰出,与她们所接受的教育息息相关,那明朝女性所学的课程都有什么呢?

第一,读书识字,一般情况下,女性只需要学习简单的经典文学就可以,她们的启蒙书大多为《三字经》和《百家姓》。

第二是礼仪教育,明朝的宫廷女性和皇亲贵胄、官员之女大多都要接受礼仪教育。

她们既要学习儒家的经典文本,也要跟着礼仪老师学习仪态管理,很多想将女儿送入宫廷的家庭都会格外注重女性的礼仪教育。

第三是女德教育,明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较深,主张女子应当柔顺、贞洁、听话。

程朱理学不仅要求女子勤俭持家,听丈夫的话,精打细算,考虑周详,而且还要做到贞洁,尽量不与男子接触。

即便是女子的丈夫因故离世,女子也要为他守节不能够再嫁,不能够生出二心,时至今日,我们也能够看到许多在明朝时期所立下的贞节牌坊。

女子作为家中的贤内助,不仅要准备日常饭菜,而且还要照顾好子女和公婆的生活,《内训》当中就有规定“是故弄勤于耕,士勤于学,女勤于工”。

第四是才艺教育和技能性教育,明朝中后期百姓注重实学、关注医学、手工、舞蹈等各种各样的技能性能力。

因此明朝女性不仅要学琴棋书画和史书典籍,而且还要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就连皇宫中的皇后嫔妃都要学习类似于打算盘、数学之类的实用性知识。

第五是德育,明朝女性非常注重德育方面的培养,她们阅读了大量的史书典籍,因此明朝才会出现那么多刚烈的女性、有气节的女性。

从知识和能力的层面来讲,明朝的女性教育比前朝更加多元,她们要接受启蒙教育,要学习绘画、书法、文学、历史,而且还要学习技能型知识和才艺型知识。

从内容来讲,明朝的私学内容比前朝更为多元,而从知识结构来讲,明朝女性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广博。

但是即便如此,明朝也依旧受时代所限制,用所谓的封建思想一直压迫着传统女性。

参考资料:

《明史纪事本末》

《明史》

《明实录》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