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血亲为纽带的“嫡长子继承制”给王朝带来了什么?

五千年史鉴 2023-03-03 13:23:38
引言

由此可见,在古人的心中,嫡长子继承制是非常权威的,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指的就是皇帝去世之后,正宫皇后所生的年龄最大的儿子应当从皇帝的手中接过皇位。

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主要内涵,嫡长子继承制不仅在皇宫盛行,成为了皇帝选太子的重要衡量标准。

而且也适用于普通百姓之家,若商贾或官员需要继承财产、爵位之时,也理应首先考虑让嫡长子继承。

嫡长子继承制对中国亲族关系和政治制度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了一个朝代的兴衰。

不过嫡长子继承制虽是古代立皇帝,继承家产的首选制度,但是由于封建社会是人治社会,即便是宗法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也无法更改帝王的主观自由意志。

因此帝王们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也常常会更改继承顺序,将皇权交在庶子、小儿子的手中。

纵观中国历史数千年,继承制度一直在改变。

类似于后妃干政、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皇帝与嫡长子性格不合王、嫡长子犯错、嫡长子愚笨、宰相操纵等实际情况均影响了嫡长子继承制。

而事实也证明,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也尤为明显。

那古代为何还要坚持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内核究竟是什么?为何直到今天还备受世人关注呢?

西周时期,大宗小宗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初具雏形

中国古代男性往往三妻四妾,肩负着传宗接代、绵延国祚的皇帝更是不必多说,古代皇帝坐拥后宫3000佳丽,膝下子女无数,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古代皇帝子嗣之多,令人惊愕,其中少则三五个,多则数十个,如此一来,在皇位的继承问题和财产的分配问题上便会闹出许多矛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急需一个明确的制度规范,来确立兄弟之间的尊卑,以便于更好的扶持下一任当家者。

嫡长子继承制度早在夏朝之前便已经出现萌芽了。

夏朝之前,国家统治者大多都以禅让制治国,禅让制即为选天下声望最高、最具贤才之人,

可是人们却无法选出真正令所有人都信服的帝王,因此禅让制在实行的过程中遭到了血亲关系的冲击。

到了商代中后期,国家频频出现因王位继承问题而引发的矛盾,这些矛盾使得国势逐渐衰微,商王武丁为了不再让悲剧出现,开始锐意改革。

皇位继承的问题最终确立了由父亲传位给儿子,代替了过去的兄终弟及,自此,嫡长子制度确立。

从商代后期的王位更替中可以看出,嫡长子继承制确实能够有效的遏制王室子孙的冲突,更好的培养继位者,从而使得国家更加稳定。

但是这种继承制度却造就了古代封建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怪象。

商朝时期,嫡长子继承制度被广泛运用,不论是帝王还是普通百姓,都应当着重培养家中的嫡长子。

嫡长子是男性正妻所生的年龄最大的儿子,若是嫡长子德行有问题,应当从正妻的其他孩子中选择新的继承人。

庶出的子孙是没有直接继承地位的机会的,除非父亲强制违背祖宗之法或子孙能够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干,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取得继承机会。

但按照常理来说,除嫡长子继承之外的任何继承方式都是不正当的。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当中就明确记载过“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说明就算庶出的孩子比嫡出的孩子贤德,也不能够废除嫡长子的太子之位,假如嫡长子仍旧在世,那就必须立他为皇帝。

不管其他孩子多么聪明,都无缘皇帝之位,就算嫡长子身有残疾,智商不正常,也必须是太子。

该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深入人心,中国诸多统治者都忽略现实问题,一味的强制实行过嫡长子继承制,因此而酿成惨剧。

例如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嫡长子朱标去世之后就将聪明有才,陪着他一起打天下的皇四子朱棣抛到了一边,而直接将皇位传给了年龄尚小的朱允炆。

朝中当时有许多人都对朱元璋的这一行为提出过反对,但朱元璋仍旧一意孤行,他的这一行为就是基于嫡长子继承制而做出的选择。

朱家人对嫡长子继承制的痴迷在朱棣身上也多有体现,多年之后,明成祖朱棣也舍去了战功卓著,声望极高的嫡次子朱高煦,而坚持将嫡长子朱高炽立为了太子。

他所给出的理由也是,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封建王朝还有很多,无独有偶,大唐盛世的开国皇帝李渊也因为立储之事引起过争议。

唐高祖李渊共有三个儿子,其中当以李世民的才能最高,可是李渊却置李世民于不顾,坚持将嫡长子李建成立为了太子。

后来李世民在太子的压迫和不甘的驱使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直接射杀了太子和亲弟弟。

李世民夺得皇位之后勤于政事,休养生息,开创了盛世之初,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从这一点来看,若是李渊论贤德选继承人的话,那或许李建成等人就不会去世,就不会有这么多悲剧发生了。

中国古代王朝坚持奉行嫡长子继承制

第一是娃娃皇帝,古代封建王朝的任何一个开国皇帝在建国之后,都渴望自己所建立的国家能够长久绵延下去。

他们将政权和天下江山视为个人财产,绝对不可转让于他人,因此他们都会非常关注皇位的继承之事,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嫡长子都能肩负起治国的重任的。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一共有29个孩童皇帝登基,这些孩童们做了皇帝之后也不能处理朝政,常常会引发外戚干政,大权旁落等政治危机。

这些孩童们有的能够在成年之后收回权利,有的则成为了他人的傀儡,被随意废立或者诛杀。

这种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惨剧频频在中国历史上上演,不论是王莽为一己私欲杀害汉平帝,还是慈禧太后随意控制光绪皇帝,都体现了对伦理的违背和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第二,除了娃娃皇帝之外,还有白痴皇帝出现。

西晋惠帝司马衷就是一个典型的痴儿,有一年,全国都在闹饥荒,老百姓们没有饭吃,大臣们赶紧向皇帝汇报。

皇帝听了之后却天真的问道:“既然他们不肯吃饭,那为什么不能吃一些肉呢?”

每当王朝出现白痴皇帝或无政治才能的皇帝之时,那皇位就会遭到他人的窥视。

当年就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才引发了夺权战乱的惨案,造成了五胡入华的惨剧,使得生灵涂炭,后来,才能不佳的司马衷也因此而受尽磨难,被人毒死。

第三,虽说嫡长子继承者是最为合理的继承制度,但是仍旧无法遏制王子夺权的野心。

即便是太子已经确立,宫廷仍旧会出现杀父、弑君、谋筹篡位等骇人听闻的历史悲剧,康熙年间的九龙夺嫡便是最好的例子。

在嫡长子继承制度以次崩坏的同时,皇帝们也对这种制度产生了怀疑,封建王朝中也出现过以个人喜好废立太子的皇帝。

例如汉武帝晚年之时就因为喜欢年龄较小的刘弗陵,而逐渐对太子疏远,在巫蛊之祸爆发之后处置了太子,在去世前将刘弗陵立为了太子。

从种种历史悲剧中都可以看出嫡长子继承制并非是一种健全的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必将会为人所抛弃,但是该制度利好却是其他制度无法实现的。

嫡长子继承制究竟为何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其一是因为该制度可以有效的解决家族内部的继承问题。

在中国封建历史上,百姓基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不管是大家族,还是小家族,都有一个明确的领导者,那就是家主。

家主可以组织家族内部的活动,负责祭祀和利益分配之事,一般情况下,在血缘关系的维护下,是不会有人主动去冒犯家主的威严的。

家主既能够代表整个家族,统领相关事宜,也能够维护家族稳定,家主们需要一种制度维护个人的权威和其长久性,唯有嫡长子继承制才能移做到这一点。

其二,与嫡长子继承制相抗衡的是立贤制度。

墨子等诸多思想家都提出过立真正有才德之人做天子的思想观念,但是贤明不常有,在皇室之中,更多的还是普通人,

如果一味的追求贤明,并无法给出贤明的判断规则,就会使皇权不稳,朝局动荡,民心大乱,无法建造安定的社会环境,让百姓们生产生活。

其三,即便是皇帝有意选贤德的儿子做继承人,也不一定能够解决皇帝不贤的问题。

隋炀帝杨广在做皇子的时候就饱受夸赞,颇有贤德之名,朝中大臣都说杨广节俭贤能,堪当大任。

但事实上,他却并非是一个好君王,他在坐上皇位之后,便凶相毕露,极尽奢侈,沉迷酒色,压榨百姓,使得隋二世而亡。

由此可见,用选择贤能的方式选继承人也不能规避掉帝王昏庸的弊端。

清朝康熙年间,八阿哥也有八贤王之名,也受到了许多大臣的追捧,但是在康熙看来,八阿哥却是一位不孝之人。

不论是嫡长子继承制,还是立贤德之人,都可以通过人为操控更改。

比如在民间社会就常常会出现家中老者偏爱孙子或孙女,以立贤之名为其谋划,为他争取继承之位的事情,所谓的贤德之名都是可以通过人际关系、金钱乃至伪装去获得的。

只要皇帝一日没没有坐上皇位,大臣和天下人就不知道他真正的品行是怎样的。

宗法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在刚刚设立的时候,主要是为了区别众多儿子之间的地位与关系,防止在继承问题上产生不必要的纷争引发相关矛盾。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制度是在后期被频频打破。

清朝统治者康熙在亲眼目睹了九子夺嫡的惨烈状况之后,便放弃了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或是“不立太子,国本不稳”的观念,直接将传位诏书藏了起来。

待到自己去世之时,才宣布新一任的继承者是谁,他这种方式也直接冲击了绵延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值的一提的是,皇帝在确立太子之后,并非是直接将江山交于太子手中,而是会倾全国之力为太子找最好的师傅,教他学习读书。

从教化的观念来看,太子成才的几率是很高的。

而太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可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建立威信,与朝中官员培养默契度,并建立一定的东宫僚属,以免太子登基之后朝中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

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存在确实避免了诸多纷争和内耗,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其弊端也尤为明显。

我们在评价这一制度的时候,无法用简单的对错、好坏来评价,唯有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够窥见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合理性与不合理之处。

参考资料:

1.《明史纪事本末》

2.《史记》

3.《礼记》

0 阅读:4
评论列表
  • 2023-03-04 09:34

    明朝后期是由封建社会转型资产社会,资产阶级代表东林党是最大的势力,保皇派魏忠贤也仅能维持皇权的苟延残喘,崇祯没了魏忠贤的帮助,那就是完全的被社会抛弃。崇祯的罪过是跟虚君的时代潮流对抗,输光了还宁死不南迁,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动荡。如果能南迁到资产阶级大本营,皇权虽正式落幕,但明朝也就正式完成资本社会的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