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和京东谁能赢?外卖大战真正争夺的「流量杠杆」到底是啥?

桐桐看趣事 2025-05-02 01:57:06

在商业竞争的舞台上,无论是街边小店的经营抉择,还是电商巨头的战略博弈,都蕴含着共通的底层逻辑。其中,“高频打低频”这一商业法则,在不同规模的商业场景中展现出强大的解释力和实践价值,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高频打低频:商业运营的通用法则

在商业领域,高频与低频业务的合理搭配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两家榴莲甜品店的不同命运为例,存活下来的那家构建了从高频到低频的合理菜单结构。其冷热饮虽单杯利润仅5元左右,但凭借高频次消费带来的庞大客流量,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生日蛋糕这类低频业务,一单利润可达上百元。正是这种高低频搭配的模式,让店铺得以持续经营,六年后依然在市场中立足。而倒闭的那家店,因只经营单一产品,无法吸引足够的顾客流量,在竞争中迅速落败。

这一原理在众多商业案例中均得到验证。2019年风靡一时的泡面小食堂,因产品消费频次低,且难以实现低频高利润,众多跟风开店者最终惨淡收场。反之,全家便利店的盒饭定价较低,实则是通过高频的盒饭销售吸引顾客进店,带动店内其他商品的销售,实现整体盈利,这同样是高频打低频逻辑的成功应用。由此可见,掌握这一商业逻辑,无论是小型店铺还是大型企业,都能更好地把握市场规律,制定有效的经营策略。

高频打低频视角下美团与京东的竞争态势

将高频打低频的逻辑应用于美团与京东的商业竞争中,能清晰洞察双方的战略意图与竞争优势。美团以高频的外卖业务为主,虽单笔利润较低,但高频次的消费行为培养了用户频繁打开应用的习惯,形成了强大的流量入口。基于此,美团推出闪购业务,借助外卖积累的用户流量和消费习惯,快速带动网购业务增长,获客成本大幅降低。

反观京东,其核心业务为网购,消费频次相对较低。尽管每单利润较高,但缺乏高频切入点一直是其发展的短板。此前,京东尝试通过直播拓展业务,以数字人直播为噱头吸引流量,然而由于直播并非其核心优势领域,在内容运营方面存在不足,最终未能取得理想效果。

再看字节跳动旗下的短视频平台,虽实力雄厚,但在拓展外卖业务时遭遇困境。从商业逻辑分析,短视频平台的用户打开频次远高于外卖应用,若投入大量资源发展外卖业务,即便成功,吸引来的外卖用户也难以与平台核心的短视频业务形成有效协同,因此缺乏足够的发展动力。

京东布局外卖业务,其战略意图并非单纯通过外卖盈利,而是期望获取高频流量入口。这就如同蛋糕店增设冷热饮业务,重点在于吸引客户进店,降低获客成本。随着京东外卖业务规模的扩大,当订单量达到千万级别甚至更高时,将有效带动其原有电商业务的增长,实现业务规模的整体扩张。

美团与京东竞争的深层影响与投资考量

美团与京东的外卖业务竞争,表面上是局部市场份额的争夺,实则对双方整体业务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美团目前以高频、低利润的外卖业务为收入基石,支撑着闪送、差旅、酒店等低频高利润业务的发展。一旦外卖业务的市场份额被京东侵蚀,不仅外卖收入受损,其赖以生存的流量入口也将变窄,进而影响到其他关联业务的发展。

对于京东而言,发展外卖业务虽短期内可能面临亏损,但从长远来看,有助于扩大营业额,增加现金流。在商业竞争中,尤其是对于巨头企业,营业额所代表的现金流获取能力,比短期利润更为关键。只要企业能够保持营业额的持续增长,即便面临一定时期的亏损,也能维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从财务数据来看,美团总收入3375亿,净利润358亿;京东收入11588亿,净利润400亿。按净利润衡量,两者规模相近,但京东的营业规模接近美团的4倍。这表明京东在获取现金流的能力上具有更大潜力,而外卖业务的拓展将进一步强化这一优势。

此外,京东在这场竞争中利润未必会受损。随着外卖业务规模效应的显现,运营成本的降低,以及与电商业务的协同效应增强,京东有可能实现盈利。对于投资者而言,更看重企业的业务规模增长和远期发展前景,而非短期的利润波动。因此,美团与京东的这场商业大战,不仅关乎当下的市场份额争夺,更决定着双方在未来商业竞争中的地位与发展潜力。

文本来源于@珍大户的视频内容

0 阅读:3

桐桐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