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京东正式进军外卖领域,这场业务拓展不仅意味着电商巨头对即时配送市场的深度介入,更引发了行业格局的震动。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以"外卖员"形象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通过与骑手共进餐叙、参与线下互动等方式,为新业务进行高姿态营销。这种现象级的宣传背后,折射出京东在外卖赛道的战略野心与深层考量。


京东布局外卖并非突发决策,而是基于既有资源的战略延伸。
旗下的达达集团早在众包配送领域积累了多年运营经验,并曾试水奶茶、咖啡等即时配送业务。近年来,美团在即时零售领域的迅猛发展,对京东的核心业务构成直接威胁。作为以3C数码产品为核心竞争力的电商平台,京东凭借自建仓储体系构建的"次日达"甚至"当日达"服务,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重要优势。

然而,美团通过与小米等品牌合作,将手机等3C产品纳入即时配送范围,以轻资产模式实现了比京东更快的履约效率,对京东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挑战。
与此同时,京东针对下沉市场推出的"惊喜"业务宣告失败,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在此背景下,外卖业务成为京东整合资源、开辟新战线的必然选择。
面对美团和饿了么占据主导地位的红海市场,京东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聚焦行业长期存在的三大痛点:消费者难以保障外卖品质、商家面临高额抽佣压力、骑手缺乏基本劳动保障。
为此,京东制定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在商家端,严格筛选合作对象,仅与具备堂食资质的商家合作,确保服务质量;在入驻政策上,对2025年5月1日前入驻的商家免除入驻费,并提供一年佣金减免;在骑手保障方面,承诺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并承担应由个人缴纳的部分。这些举措直击行业痛点,引发市场强烈反响。

短期来看,京东外卖的市场表现堪称亮眼。
业务启动数月内,覆盖城市从39个扩展至126个,单日接单量突破1000万单。相比之下,占据市场份额65%的美团日订单量约为7700万单,京东在极短时间内达到了饿了么三分之一的规模,增长速度超出市场预期。

这种快速扩张得益于京东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精准的市场定位,尤其是为骑手提供五险一金的举措,不仅提升了京东外卖的品牌形象,更迫使竞争对手跟进,推动行业劳动保障水平整体提升。
然而,京东外卖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许多挑战。
一是在骑手保障政策的落实层面,存在显著的执行落差。
京东外卖的主力配送力量——达达骑手多为众包模式,要享受五险一金福利需转为全职。但从众包转为全职的流程复杂、名额有限,截至3月底,仅有1万名骑手成功签约全职。即便按照规划将全职骑手扩充至10万人,占比仍不足骑手总数的10%。

二是当前的市场拓展高度依赖补贴策略。
京东通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配送费吸引骑手,以价格优惠留住用户,这种烧钱模式的可持续性存疑。一旦补贴退坡,能否维持现有市场份额和用户黏性,仍是未知数。

美团在本地生活领域的优势,构成京东外卖面临的最大竞争壁垒。
作为综合性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美团同时覆盖堂食和外卖业务,在商家资源、用户流量和运营经验上具有先发优势。多数餐饮商家为获取更大流量,倾向于在美团平台提供更多优惠,这使得京东在外卖业务的商家合作和优惠政策上处于相对劣势。

此外,外卖业务作为京东切入即时零售市场的重要环节,需要与京东原有的电商业务形成协同效应。如何避免内部业务竞争,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也是京东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战略层面看,京东布局外卖业务具有多重意义。
一方面,通过拓展即时配送服务,京东试图抵御美团在即时零售领域的进攻,巩固自身在3C数码等核心品类的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通过激活达达集团的配送能力,解决其长期亏损的经营困境,实现集团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外卖业务的发展还有助于京东向资本市场展示新的增长潜力,提升企业整体估值。
京东外卖的入局为外卖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和竞争活力。在服务质量、骑手保障等方面的创新举措,推动了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
然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京东仍需解决补贴依赖、资源整合、差异化竞争等核心问题。未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京东外卖能否突破现有格局,实现从"搅局者"到"破局者"的转变,值得持续关注。
文本内容源自@差评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