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025年,中药市场价格波动愈发引人关注。据权威数据显示,2025年1-4月,在重点监控的870个中药材品种里,涨价品种达57个。
其中,鱼脑石因来货量锐减,价格大幅上扬,小个货每公斤报价200元,大个货更是飙升至240-250元之间。石斛价格也持续坚挺,全检的切好货源报价高达100元左右。

中药材市场
据统计,目前价格年涨幅超过100%的中药材(含同一品种不同规格)超过60个,年涨幅在百分之几十的品种则更多。
中药价格上涨,直接冲击了大众的医疗支出。以往常见的几味草药,如今抓上一帖可能就得花费大几百元,让不少依赖中药调理身体的患者直呼吃不消。

中药房
对中药制药企业而言,成本压力骤增。中成药头部企业同仁堂,连续两年成本上涨超10%,无奈只能将成本转嫁给下游消费者。
部分中小药企,因难以承受高价原料,甚至面临减产、停产困境,整个中药产业链的稳定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中药供需失衡中药价格的涨跌密码,藏在“药少了是个宝,多了是个草”这句农谚里。本质上,中药产业就是农业:中药饮片是农产品初加工,中成药是农产品深加工。这种天然属性,让中药材价格对自然环境和市场供需异常敏感。
2016年,甘肃党参的价格波动堪称经典案例。一场突如其来的干旱叠加黄芯病,让主产区产量锐减。市场价格像被点燃的火箭,从每公斤20元直冲60元。

党参
种植户们看到商机纷纷跟进,三年后却迎来“报复性下跌”。类似的剧情在独活、当归、车前子等品种轮番上演,无数药农在暴涨暴跌的漩涡中挣扎。
更棘手的是,中药材生长周期长,像人参需5-6年才能采收,肉苁蓉生长周期长达3-5年。一旦出现供需缺口,很难在短时间内填补。
而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频发,让靠天吃饭的中药材产量更加难以预测,价格也随之大起大落。
中药标准升级过去,中药材市场乱象丛生,硫磺熏制、农残超标、以次充好屡见不鲜。2022年重启的中药材生产GDP认证,2025版中国药典的严苛新规,如同行业刮骨疗毒。

新版药典将农药残留、重金属、有害金属元素、激素、真菌毒素等全部纳入质控指标,直接淘汰了大量低质量产能。
麦冬就是典型例子。新版药典对其植物激素含量做出严格限制,大量不达标的麦冬被拒之门外,市场供应骤减,价格应声上涨。虽然高标准为消费者筑起了安全防线,但也让整个产业链付出了成本上升的代价。

麦冬
从种植端的绿色农药、有机肥料投入,到加工环节的精密检测设备采购,每一项升级都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投入,而这些成本最终都被转嫁到了药价上。
价格炒作如果说供需失衡和标准升级是中药涨价的客观因素,那么资本炒作则是推高药价的幕后黑手。一些投机客发现,中药材简直是绝佳的炒作标的:常用刚需品种不愁销路,产地集中的品种便于操控货源,小品种盘子小容易加杠杆。

炒作套路堪称教科书级别:首先锁定目标药材,像酸枣仁、白术这类常用且易储存的品种最受青睐;接着在主产区大量收购,实现货源垄断。
然后通过冷库囤积,同时在社交媒体散布“产地受灾”“库存告急”等虚假消息;最后制造恐慌情绪,待价格飙升后迅速抛售。2023年酸枣仁每公斤近千元的天价,2024年白术价格十倍暴涨,都是资本炒作。

更离谱的是,名贵中成药正在演变成新型金融产品。安宫牛黄丸从2012年的350.1元涨到2024年的860元,片仔癀从2003年的115元涨到如今的760元,官方指导价早已形同虚设,市场上甚至出现一药难求的炒作热潮。
而下游中成药企业也只能被动应对,同仁堂、佛慈制药等头部企业连续两年成本上涨超10%,产品提价10%-30%成了无奈之举。

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西药消费下降1.1%,中药却逆势上涨0.6%。即便中药材价格已进入下行周期,中成药价格依然降无可降。
四十年不遇的涨价狂潮,让中药彻底撕掉了亲民标签。但这场价格狂欢背后,受伤的不仅是消费者——普通药农在暴涨暴跌中血本无归,中小药企在成本重压下举步维艰。
那么,是谁受益了呢?
素材源自@虎嗅APP
支持中药涨价,多收智商税,直接把傻子们吃破产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