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衣甘蓝、甜菜根、巴西莓粉…… 过去几个月,这些名字频繁闯入大众视野。
在菜市场,一棵普通白菜售价5块钱,而一把羽衣甘蓝却能卖到35块钱,7倍的差价并未阻挡年轻人对羽衣甘蓝的热情,反而是趋之若鹜。

超级食物,这个原本小众的概念,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如今备受追捧的 “中产蔬菜” 的呢?
打开社交媒体,超级食物相关话题热度惊人。在小红书上,超级食物相关话题已经累积了4.4亿浏览量。
羽衣甘蓝沙拉、巴西莓碗、姜黄拿铁,这些曾经小众的食物组合,如今已然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标配。晒出健身后来一杯绿色果蔬汁的照片打卡,更是成为当下年轻人热衷的新晋潮流仪式。
消费市场同样呈现出一片狂欢景象。根据DT商业观察,在过去半年时间里,陆续有16个品牌上新使用了超级食物的饮品,从茶饮店到咖啡店,从代餐品牌到零食厂商,超级食物的身影无处不在。

就拿羽衣甘蓝来说,在山东高密,有个万亩良田家庭农场,花了整整7年时间钻研种植技术,做到了四季供应,现在是亚洲最大的羽衣甘蓝出口种植基地。
不只是山东,国内好多省份都瞅准了商机,纷纷扩大羽衣甘蓝的种植面积,产能也是不断往上升。在加工这一端,相关企业更是在羽衣甘蓝上大做文章。
它们建立生产技术规范,就为了保证产品绿色健康;开发复合饮品,就是想改善口感;还研发糕点、酸奶等深加工产品,全方位地满足消费者各种各样的需求。
这些蔬菜的走红,消费者的好奇心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就拿羽衣甘蓝来说,且不说它的名字听起来就比大白菜更具高级感,单是其相对陌生的特质,就比人们从小吃到大的普通蔬菜更能勾起探索欲望。
这种陌生感,让羽衣甘蓝的某一优势得以被放大。例如,它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被誉为 “完整的食物”。
在轻食风尚兴起、越来越多人追求低卡低脂健康饮食的当下,这一优势被不断强调,进而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而这种猎奇心理,恰好与消费市场需要不断制造新概念,来刺激购买的需求完美契合。商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心理,顺势将这些小众食材推向市场,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消费热潮。
去年7月,喜茶推出了夺冠纤体瓶,这款饮品以羽衣甘蓝为核心原料,还和奥运健康概念紧密相关。一上市就迅速火了起来,成了年度大单品,上线第一个月就卖出了超过350万杯,销量惊人。
到了今年年初,超级食物界又有了新变化,甜菜根和姜黄接了羽衣甘蓝的棒。M stand、挪瓦咖啡紧跟潮流,先后端出了甜菜拿铁、甜菜苹果热美式、红菜头紫甘蓝美式这些新品。
这些饮品凭借超高的颜值和健康的属性,一下子就掀起了一波消费热潮。
回溯过去20年,超级食物的营销套路始终如一。从蓝莓到牛油果,再到如今的羽衣甘蓝,消费市场不断将小众食材包装成健康图腾。
以牛油果为例,在2010年,它被打着 “超级食物” 的口号,成功塑造成中产早餐的标配。事实上,牛油果并非拥有不可替代的营养成分,其之所以能在市场上大获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巴纳姆效应来制造身份幻觉。

所谓巴纳姆效应,指的是人们对模糊描述会更易产生共鸣。当消费者看到诸如抗氧化、自律生活等泛化概念时,会不自觉地将自身需求代入其中。
于是,购买和食用牛油果似乎就成了追求健康、高品质生活的象征,即便价格不菲,依然有大量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
当社会物质逐渐丰裕,食物的意义也在悄然发生演变,逐渐成为一种阶级符号。红菜根汁标榜北欧风轻养生,巴西莓碗强调超模同款,这些营销话术,本质上是将食物异化为身份过滤器。
品牌通过强化 “你吃的不是食物,而是生活方式” 的心理暗示,成功打造出可量化的中产通行证。
消费者在购买这些超级食物时,不仅仅是在满足口腹之欲,更是在通过消费行为来彰显自己的生活品味和社会阶层。
超级食物可不是什么医学名词,说到底,它本质上只是一种营销手段罢了。
从营养的角度来说,虽然这些超级食物确实含有一些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但这可不代表它们的营养价值就比普通食物高出一大截。

例如,BBC曾拍过一部纪录片《健康饮食的真相》,在片中实验者分别对比了草莓与枸杞、薏米与藜麦、卷心菜与羽衣甘蓝,结果发现,作为超级食物的枸杞、藜麦、羽衣甘蓝与普通食物的营养价值相差无几,并没有特殊优势。
像奇亚籽,其卖点是富含膳食纤维和n - 3系列脂肪酸,然而膳食纤维可通过蔬果摄取,n - 3系列脂肪酸可通过亚麻籽油、深海鱼摄入,且这些替代品价格更为亲民。此外,关于奇亚籽减肥的说法,在学术界也未得到认可。
在面对这些所谓的超级食物时,应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注重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毕竟,真正对健康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整体健康、营养均衡的饮食模式,而非某一种或几种被神化的食物。
【本文来源@虎嗅APP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