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红改绿”事件迎来大结局:主要负责人被免职!

煜杰洞见 2025-04-16 06:40:35

最近,河北三河市街头掀起的一场 “颜色革命”,引发了全国关注。这场由行政指令推动的 “红改绿” 工程,去年悄悄启动,今年 4 月因强制商户更换招牌,彻底引爆了舆论。

打着城市管理的旗号,背后却暴露了基层治理中权力的任性,也凸显了行政命令和民众权益之间的矛盾。

事情要从政府部门的 “示范” 说起。2024 年,三河市的公园、医院等公共设施的红色标识,就开始被系统性地换成绿色。

今年 3 月,三河市公安局新址的警徽,放弃了传统的金红配色,改成了纯银设计,这直接违反了《人民警察警徽使用规定》,已经能看出行政意志对制度规范的无视。

到了 4 月初,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的招聘会,绿色气球拱门代替了多年来的红色装饰,这表明颜色管控已经渗透到政务活动的方方面面。

当行政审美变成强制规范,首当其冲的就是数不清的商户。燕郊高新区的商户反映,从今年春天开始,城管挨家挨户下达整改通知,要求所有商铺招牌都必须是绿底白字。

有个餐饮店主算了笔账,拆除旧招牌,制作安装新招牌,得花 8000 多块钱,相当于淡季两个月的利润。更离谱的是,有些商铺原本就用的绿色招牌,就因为色号不符合标准,还得重新做。

舆论发酵后,相关部门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面对公众质疑,三河市城管局回应说商户可以 “如果不怕麻烦、不心疼钱,可以改回原颜色,自愿”。

但商户们根本不敢动,一位五金店老板说:“改回来又得重新备案审批,谁知道会不会秋后算账?” 这话道出了基层商户的普遍担忧。

从法律角度看,这场颜色运动已经触碰了多条红线。行政法学专家指出,根据《行政许可法》,行政机关不能要求申请人购买指定商品或者接受有偿服务。三河市以 “城市风貌整治” 为借口,强制商户更换招牌,涉嫌变相增设行政许可。更严重的是,公安机关擅自更改警徽配色,违反了《人民警察法》关于警徽使用的明确规定,这显示出依法行政意识的严重不足。

如今,三河市的的确确陷入了两难:继续“绿到底”会被骂形式主义,改回去又得承认决策失误。

有网友算了一笔账:全市三千多块招牌反复折腾,浪费的何止千万财政资金?更别提商户自掏腰包的损失。

一直以来闭口不言的官方,终于在今天上午通报说:已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并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自从,这场轰轰烈烈的闹剧降下了帷幕,但事件所暴露出的权力肆意妄为的根源,真的要好好去深挖一下。

对于“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舆论并不觉得意外。但让人意外的是,文件通报中的“市委主要负责人”到底是谁,却没有直接点名。

一般来说,“市委主要负责人”应该是“市委书记”,其他领导,不能称为“市委主要负责人”吧?

难道说“市委主要负责人”没名字吗?

既然是一份问责文件,为什么不把相关责任人的名字点出来?硬是要我们老百姓玩猜猜猜,真诚一点不行吗?

最后,老洞我有话想说:

❶城市管理不是玩“消消乐”,今天禁红蓝黑,明天禁黄紫灰,商户经不起折腾。

❷商户要的是减税降费,不是替领导审美买单。

0 阅读:0

煜杰洞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