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唯行:劉國輝老師的感慨

美术人王唯行 2025-04-12 11:16:45

文/王唯行 圖/劉國輝

近日偶得閒暇,於網絡間見劉國輝先生一段視頻。先生對坐淺談,言及早年求學時光,眉宇間尚存少年意氣。彼時方入美院,心懷凌雲壯志,常以列賓為楷模,欲效大師風範,冀望青史留名。然歲月流轉,及至壯年,方始悟得:丹青之道,不過人生一途。畫筆所至,終歸有限,縱使窮盡畢生心力,不過如此而已。

先生言及此處,聲調漸轉平和。觀覽千年繪事,不過文化長河中一葉扁舟。人類文明浩如煙海,繪事僅為其中一粟。今能安享天年,晨起散步,暮歸習字,每周游泳強身,已足慰平生。何必強求所謂人生大義?活著本就是最大的意義。餘生尚能提筆作畫,觀雲望月,便已心滿意足。

余觀劉先生人物畫,素來心折。歷次參展作品,多承其畫風余韻。尤記新世之初,先生畫作別開生面,人物線條似見莫迪里阿尼之韻,筆意漸趨現代氣象。然近年觀其新作,卻覺筆墨拘謹,似有返璞歸拙之態。造型愈求精准,形體愈加雕琢,反失當年灑脫氣度。此等轉變,或與年歲相關。昔年陸儼少先生晚年畫作,亦有類似情形,筆墨漸趨板滯,或因時光流轉,心性隨之沈澱。

先生今番感慨,想來亦與創作取向相關。早年醉心寫生,常深入民間采風,筆下人物多具生活氣息。然於主題創作,似未著力經營。反觀方增先先生,其《粒粒皆辛苦》《說紅書》等作,早已鐫入美術史冊,成為時代印記。劉先生雖畫藝精進,卻少有這般傳世之作,此或為美術史難載其名之故。想先生畫筆雖妙,終因創作方向之異,未能如方先生般立定歷史坐標,此中遺憾,或正是其近年心境轉變之源。

觀先生視頻,言語間盡顯豁達。昔年追逐功名之心,今已化作雲煙。常人至老,或多有此番感悟。然於藝術之道,此等心境轉變,實為難能可貴。畫筆終究是心性之延伸,若能以平常心待之,反見真性情。先生今朝作畫,或已不求驚世駭俗,但求筆墨與心相應。此等境界,恰似春日溪流,雖無江河之勢,卻自有一番清淺從容。

余觀藝術史冊,名家巨匠多歷經浮沈。少年時銳意進取,中年時探索突破,晚年或返璞歸真。劉先生此番心境,恰是藝術人生必經之路。畫史留名固為佳話,然若能以平和之心,將藝術視為生命常態,何嘗不是另一種圓滿?晨起揮毫,暮歸散步,筆墨間自見天地,此中真意,或正是先生所悟之大道。

0 阅读:0

美术人王唯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