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唯行:當世爭名處身後寂寥時

美术人王唯行 2025-04-18 12:02:34

文/王唯行

世間總有些現象看似平淡無奇,細究起來卻藏著人性深處的奧妙。譬如當下網絡文章流傳的常態:評議在世名人的文字總比追憶故人者更得青睞,縱使前者名望才學未必勝過後者。這般差異倒像是面澄澈的鏡子,照見普羅大眾精神活動的紋路。

究其根本,大抵與人性渴求聯結的天性相關。馬斯洛所言"歸屬需求",恰能註解此中三昧。活著的公眾人物猶如街市裡行走的燈籠,既發散著暖光,又隨時可能被風吹得搖晃。讀者在評議文字裡尋得同好,或覓見異見,皆能獲得參與群體互動的實感。去年某作家新書爭議引發的百萬跟帖,看似各執一詞,實則是眾人借他人酒杯澆胸中塊壘,在觀點碰撞中確認自身的存在坐標。這般熱鬧,恰似舊時市井眾人圍觀街頭藝人,喝彩與倒彩都帶著生命的溫度。

已故者則不然。他們的生平早被編成工整的年譜,逸聞都成了博物館的展品。讀者面對這樣的文字,如同隔著玻璃櫃觀賞出土瓷器,縱使紋樣精美,終歸少了親手觸碰的可能。心理學中的"完形趨向"原理揭示,人們總偏愛未完成的事物。錢鐘書先生在世時,坊間對其只言片語的揣測都能激起漣漪;而今學人縱將《管錐編》考據出新意,也不過是給已完成的拼圖補綴邊角。

信息傳播的規律亦暗合認知心理。當代人處理資訊如同沙中淘金,總優先揀選帶著新鮮露水的消息。在世名人的婚戀變故、事業起伏,恰似實時更新的連續劇,每個轉折都激活觀者的多巴胺分泌。神經科學證實,大腦對即時反饋有著本能的偏好。某院士退休演講引發的討論熱度,往往超過同領域先賢畢生研究的專題文章,恰如枝頭新桃總比窖藏陳釀更惹人駐足。

更深層的心理機制,或許與人類的自我防禦相關。弗洛伊德曾論及"投射作用",謂人常將自身期許投射於他人。評議在世名人時,讀者不單在評判對象,更在潛意識里描畫理想自我的鏡像。青年評議新銳導演,字裡行間藏著對自身才華的期許;主婦討論明星育兒經,話語深處是對自我生活的觀照。這種投射如同水中的倒影,既真切又虛幻,卻讓人樂此不疲。

反觀對逝者的追憶,則如瞻仰已凝固的雕塑。讀者固然能獲得審美愉悅,卻難再與作品產生動態對話。李清照詞作雖妙,今人賞析時終歸隔著千年月光;而某當代詩人的新作,哪怕只是尋常抒懷,也能引發現世讀者的情感共振。這種差異,恰似臨水照花與對鏡整冠之別,前者是靜觀,後者是互動。

然則這種現象是否值得憂慮?從文化傳承角度看,先賢智慧確需今人接續;但若以平常心觀之,不過是人性自然的流露。正如春燕總愛銜新泥,秋蟬偏愛鳴高枝,各循其時而已。重要的不是評判現象本身,而是在這流動的世相里,保持幾分清醒的自知。既可投身於時人時事的討論,亦能在夜雨孤燈時,與往聖先哲進行跨越時空的懇談,如此方是完整的閱讀人生。

窗前銀杏年年落黃葉,新芽總比舊葉惹人注目。但深埋地下的根脈,終究在靜默中滋養著整株樹木的生機。閱讀的選擇亦當作如是觀,既不必為新芽的鮮嫩自矜,亦無須為落葉的沈寂悵惘,但循著本心在時光的長卷里,覓得屬於自己的閱讀真味便好。

0 阅读:0

美术人王唯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