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稻杨梅(五):再谈舟山晚稻杨梅产业的限制因子

农艺大师 2024-08-28 14:29:29

在前面的三篇文章中,我啰嗦地介绍了晚稻杨梅品种的二个特性,以及在舟山这样的地域环境条件下对种植以及产业二个方面的影响。核心的观点是,一个品种的特性的表现是结合特定的区域气候特征与影响因子的。其中影响因子中,需要考虑最为重要的社会因素,即种植,市场以及文化等因素。而不能简单的仅从品种自身的生物角度去看就可以了。

因此,当我们再次回到当下的舟山晚稻杨梅的产业现状时,可能就更能理解一些问题的原因。前二天省厅要我们十家杨梅规模主体的推荐名单,我把自己了解的,从乡镇问来的,最后离要求还差一家。我的感慨是晚稻杨梅产业缺乏规模主体,核心是缺乏规模主体发育的产业条件。换言之,晚稻杨梅产业下当下有着制约规模主体成长的诸多因素。而这些因素,其实从品种特性的角度也有所提及。本文只是换一个角度再梳理一下。

一、晚稻杨梅的品质缺乏预期。从我的从业经验来看,每一年的晚稻杨梅质量怎么样,哪一天开始成熟,能采几天?这些答案是需要到杨梅成熟前的几天才会明了,并且在成熟采摘期还会存在不确定性,突然的降雨、高温都会对晚稻杨梅的品质造成明显的影响。一般来说,当杨梅季快结束了,才能真正去评价今年晚稻杨梅是好还是不好,所谓的年情如何。而在之前,哪怕是第二天都说不好一定是怎么样的,也就一个大概的方向。

这样的现状,不论是晚稻杨梅的生产者或是消费者对于杨梅的品质,都是一天一个样的,晚稻杨梅的销售也是种植户直接面对消费者的。通常的模式是:种植者会发朋友圈,说今天杨梅不错或没有,而消费者或是先预订一些,说有好的通知我,或看到朋友圈发现杨梅好就买一些。因此大多数的杨梅种植户,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客户群,而多数需要买比较多杨梅的老板,也都有几个杨梅种植的老朋友。

这样的交易方式是晚稻杨梅品质缺乏预期所自然形成的,当有好杨梅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产销对接。这也可以看成是舟山晚稻杨梅当天采、当天卖、当天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模式下,规模主体集中收购再去找消费者就会出现较高的难度,最主要的原因是晚稻杨梅果实品质变化很快,而这种快的最主要原因,是成熟期的高温,以及因为高温而导致的果蝇的大量危害。当不进行果蝇防治的时候,果蝇就成为晚稻杨梅的一部分,与梅雨一道,导致了晚稻杨梅采收与品质的不可预期,从而成为了制约晚稻杨梅产业发育的最大限制因子。

在我看来,这是自然的力量。

二、海岛的特殊地域与社会经济,促成了舟山晚稻杨梅缺乏产业化基础。我们常把舟山晚稻杨梅的现状描述为栽培面积大,但经营主体小散;从业人员多,但老龄化极为严重,采摘率低,优质果少;本地销售多,外地少;鲜果为主,加工少等等。我在前二篇文章中提到,晚稻杨梅优质果需要熟练人工的采摘,因为无论是成熟度需要采摘人员的辨别,果实易破更需要熟练手法,还包括优质的杨梅主要生长于树的上部,就需要采摘的技巧,采摘就成为了继气候后的第二个晚稻杨梅产业的核心制约因素。

首先是采摘的人的问题。关于舟山晚稻杨梅现有的种植人员的结构来看,核心是老龄化十分严重,我们的估计是舟山现有杨梅种植者平均的年龄应该在70-75岁这个年龄段。换一种说法是:现有杨梅园的种植的农户,主要的群体的主要年龄应该在70-75岁,并且有不少的杨梅园已经荒芜或是种植者的年龄超过75岁以上。这样的园子已经不在少数。我们认为在未来的五年,晚稻杨梅种植者因为年龄超过75岁,而出现人数断崖式的下降,这也意味着熟练采摘人员的数量将大幅度减少,杨梅采摘量自然也会减少。带来的结果是晚稻杨梅价格的上升,并导致加工用杨梅会彻底的绝迹。

而这样的趋势是必然的。出现这样的原因是舟山离上海太近,而杨梅主产区离城市太近。由于离上海近,使得80年代就使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而舟山城市的发展,大量的吸引了农村的劳动力,晚稻杨梅缺乏预期的产量与品质,以及采摘率的影响,使得种植者都把杨梅作为一个副业,在20年前,户均5000的收入还蛮好看,但在当下,哪怕是户均万元钱的收入不能吸引年轻人回来采杨梅。而当年留在农村种田的这一代人在改革开放45年后,已经到了75岁这样的年龄阶段,而这样的年龄,已经到了离开杨梅的年纪,哪怕是这些人自己愿意去种去采,家里的孩子也是不希望他们再到山上去,因为存在的意外风险所带来的后果,是孩子们不愿看到的,万把元钱的收入与老年人采摘风险相比,自然不足一提,毕竟城市的发展使得这代人的后代已经不需要依靠晚稻杨梅这些收入了。

如果你家的老父亲75了,你会让他去采杨梅吗?我的答案是不会,我不需要杨梅这点收入,但我十分在意老父亲采杨梅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在当下社会平衡,经济发展,生活无忧的当下,都到这把年纪了,平安分享就是福气。

改革开放后,杨梅作为重要的山林资源,在分田到户时也分树到户。这使得定海的晚稻杨梅在主产区是家家都有。晚稻杨梅成熟期可采摘时间就这么几天,所以一到杨梅采摘季节,家家户户都在采自己的杨梅,杨梅种得多的农户往往因为采摘人员缺乏而并不能获得相应的收入。在定海,不少年份,往往十几株杨梅的收入与几十株甚至上百株杨梅的收入差不了多少,原因就在于气候与采摘的双重制约。

而到了现在,采摘的制约就更加明显,老年人采不动也不让采了,年轻的一代自然也不愿意采,虽然有些退休的回到农村,加入到晚稻杨梅的种植中来,但与因为老年化而退出的人相比,在我看来是一个数量级的差异。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当晚稻杨梅果实品质缺乏预期,采的人又少的情况下,要无法支撑起晚稻杨梅全产业链发展的,没有果实品质的预期,就没有线上推广销售及预订等这些内容,没人采加工杨梅,就没有加工品。晚稻杨梅也就停留在鲜果好的直接卖给消费者,差的直接泡酒的产业现状。而对于未来大多数家里有杨梅的人家来说,杨梅成熟季也就回来一下,看看老父亲,采点自己吃的或送些亲朋,这样的杨梅园已经不能算是杨梅产业的一部分,而成为杨梅文化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晚稻杨梅的产业将逐渐变小。

在我看来,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曾经有位记者在二年前问过我,我们怎么就不能学仙居,人家在做的,我们抄作业也不会吗?当时我的回答是,仙居杨梅与舟山晚稻杨梅,虽然后二个字都是杨梅,但不能只看到杨梅二字就认为没啥差别,而是需要深刻地理解杨梅前面二个字以及所在的区域社会包括文化所存在的差别。我认为没有人会跟赚钱过不去,如果能够在杨梅产业化上赚钱,如电商,自然就会有人来做。而当下的情况却是是不少二道贩子拿外地的杨梅来冒充晚稻杨梅来赚钱,因为他们都明白,离开了这个地域与时间,就不好骗了。

然而晚稻杨梅毕竟是舟山最具特色的土特产,晚稻杨梅产业依然需要在新时代寻找科学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明晰问题与回望历史,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方向与措施。下篇开始分享我对晚稻杨梅产业发展中的一些想法。

感谢阅读。

作者简介:邱立军 定海区农技推广中心 正高级农艺师

0 阅读:24

农艺大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