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园是用房屋后的一片空地与过道改造的,这些地方多数曾是堆放着一些用不上的杂物,数十年来,应该没有什么改变过,如果说变化,也就是杂物被堆得越来越多。
小园建设之初是清理了二块堆放着众多杂物的场地,当把这些地方整理干净后,我就在这二块场地之间,做了一个竹门。我觉得这个门很重要的,因为有门,才是一个园,因为有门,就有门外与门内的区别,也正是这个竹门,小园的空间感也就自然的呈现出来了。

当初做竹门,是因为自己家里有一块小小的毛竹园,并且不远的山上,有着众多的竹子,取材较为方便。而为了使竹门能够牢固,我还特地找了二根镀锌管,找人焊了钢筋,并用混凝土弄了一个非常坚固的基础,以至于当我把这个竹门换成木门时,这牢固的基础让我大费周折。
看着刚做好的竹门立在夕阳之下,我觉得从这个门就是小园的开始,所有的种植以及配套设施,如篱笆,都在这个门的里面进行。


一年后,当我铺完小园里柿子树边上的一块木质平台后,我感觉需给这个地方做一些适当的隔断,以便使空间有所私密感,并且能够与藤本类花卉形成一种景观,于是我用山上的树干,搭了一个平台的架子,横一根树干,形成了一个拱门,即所谓的横木成门。并在两边种上了二株黄木香与铁线链,期待在春天时那繁盛的金黄来装点。

在去年的冬天,我做了小园子里的第三个门,树立在小园进入后直路的尽头,我称之为无门之门,并为此写了一篇文章:小园记:做一个无门之门。这样的门同样是为了分隔景观,形成一定的空间感。我在横木之门与这个挂着东篱二字的门之间,放置了户外的老船木茶桌,也买来了天幕,并在周边种上了种类的花草,在这里可以坐下来,用来感受小园所带来的氛围感。这是当下小园的核心体验空间。可烧水煮茶,可火锅吃饭,周边就是自家的菜园子。而这样空间感,一定程度上是二个门营造出来的。

我通过三个门,使小园形成了三个不同的空间,最外面的竹门,挂着涂园的木匾,进入之后是一片葡萄架与柿子树形成的空间,穿过柿子树下的横木之门,与挂着东篱木匾的门构成了第二个空间,这是小园风景的体验空间,东篱之外,也是一片较大的区域,是木本树的主要种植区,有第二个葡萄架,有苹果树、蓝莓、李、高大的灯柿、金柑、桃、无花果、枇杷、柚、杏等果树,以及腊梅、红梅、樱花、红豆杉、香椿等树。当然这些树有些还小,当它们长得更大时,相应的氛围感自然而然地会在小园中形成。


今年的国庆,我把最初的竹门,换成了木门。这样的想法来自于年初,也许是竹门过于的简陋,或者说小园的要义在于折腾,或许也算是小园的某种升级,毕竟当初的竹门以及篱笆,不再坚固如初,风雨与时间的印记看上去也越来越明显。

小园的木门我依然选择自己做,有了去年的经历,这次木门制作也算比较顺利。我用防腐木作为主要材料,并从一位朋友那里捡了一块船木作为横杆。那块木头上有着4个孔洞,正好用于挂涂园的木匾,感觉是如此的巧妙。国庆休息时间,竹门也就换成了木门,只是因为下雨,没有盖上PE防水的膜,同样也因为没有竹梢,木门上面最后的成型,也只能留到冬天竹子收浆后来完成。

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算是一种建筑。对于中国园林来说,植物花卉所营造的景观,是最为基本的层面,而场景感依然是需要有一些设施的,而园林最为核心的部分,一定是具有某种功用的建筑。因为没有建筑的园子是一场风景,而有了建筑,才是园林。
而对于我来说,当以园艺种植为主的园圃向感受风景及园艺生活方式的园林转变时,建筑的增加是必然的,而门仅仅是最为简单而基础的部分。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