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聊天时,一位长者说,幸福感的的多少,与期望中的满足程度相联系,所以,期望低一点,幸福感就会多一些。
在现实生活中,总会不自觉地给自己设定一些目标,以便使自己有方向,去努力,然而目标定的高了,或者说不停地加上一个小目标,时常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状态,往往是比较焦虑的,自然也就缺失了快乐。
在工资2000的时候,希望自己有5000元收入就好了,但真到了5000,就想着啥时候能够有8000或1万,接着就想要更多,总是去关注能不能加工资之类的事情,这也是最为觉见的欲望无止境。然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到了一定的收入水平,收入的多一点或少一点,在某些情况下对其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正如俗话说的,多赚多用,少赚少用,生活的幸福感可能并没有很大的差异。

对于美好的追求或者说更好的追求的美好愿望,很多时候常会遇到不如意十有八九,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达到既定的目标总会让人感觉失落。于是期望落空后的失望,是幸福感消失的最大因素。
在农业经营中,类似的情况更为普遍,有些朋友因为吃了一串觉得非常好吃的水果,就觉得这东西是可以种的,并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在我从业的近30年时间里,也接触过不少这样的主体,但最终能够实现当初目标的,却非常的少见。很多时候,一些自然的或是社会的因素,总是会使得原有的计划得不到实现,从而使经营陷入困境,而能够从困境中走出来的,现实中并不多。

为此,我认为改变思维方式特别是建立底线思维的模式,在农业这样具有不可控风险的行业中具有独特的意义。正是由于诸如天气、技术、市场、政策等因素,往往不是种植者自身能够控制的。认识自身所能够承受的最大的限度,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最为重要的内容。因为在底线之上,原则上都是可以接受的,当然获得更好的结果,则是努力的方向,而为此取得的所有点滴,都变得超过预期,这有利于改善自身从业的精神状态。
昨天,与一位经营着较大规模设施农业的主体聊天,谈及15年的承包年限的长短之利时,他说到期了大不了恢复原状,这些设施卖个废铁也能值些钱,反正那时年纪也差不多了,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这样的思维是对的,把最差的结果想明白了,就不会为未来的不如意而过于烦恼。

在物质的世界中,一个人仅仅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往往会显得渺小而微不足道。在这样的环境中,总会不自觉的把自己放于处下的位置,可能是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的理解,水处下而不争,故几于道。因此,“在下”就被用来表述自己。身外之物,原则够用就行。
在精神的世界里,自身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想象可以不受限制的飞驰在意识的天空,对于这个世界的要求,也不是对于自身的要求。如同大学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人之善,则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行天下。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底线。

记得一位年轻时捕过鱼的渔民后代说,世上三样苦,抲鱼打铁磨豆腐。他说当年吃过抲鱼的苦后,其它所有的活都可以干了。而有时我也在想,当我仅仅是养活自己的话,可以简单到什么样的程度。是否会如同苏格拉底在市集中所发现的,是看到了市场上的绝大多数的东西都是多余的。比如仅仅是吃饱暖有地方睡这些生存最为基本的需求,这些在当下看来极为平常的事情。
回望年少时的自己,当下已经超出了当时的认知与想象。这不仅是底线,也是广阔而精彩的空间。
闲聊几句,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