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国家出台刺激经济,要求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经济的通知后,各家银行积极响应,纷纷放开消费贷款的管制措施,
措施的诚意满满:额度上从30万元提升至50万元,期限从3年放开至5年甚至7年,连利率也不断下探至2开头了,甚至有的银行已经达到了2.4%的年息,这个利率水平什么概念?假设一人取得了这个利率的消费贷款,转身去了一家小银行,存三年定期存款,说不定利率还有2.6%以上,什么都不干,还可能有正收益呢! 各家银行这么落实政策,一是政治站位比较高,积极响应国家要求和号召,二是消费贷款正越来越成为银行的最优质资产,这部分贷款风险较小、客户层次较高;抢占消费贷款市场就是锁定好客户;三是高净值客户会带来其他收益,这部分消费贷款即使没有多少收益,仅仅是这部分好客户,其他业务也能给银行带来其他收益,附加的价值高。
问题的关键是,是谁能够从银行贷来消费贷款?消费贷款的群体能够明显增加吗?或许从金融机构的措施看,能够从银行贷到消费贷款的人,群体估计并没有多少变化,还是那一拨高收入或者有固定工作的人员。
这部分群体不会因为利率降了就多贷多少,也不因为利率降了就去多消费多少,更不会因为是贷款期限调整至7年而去消费。毕竟即使是我们每一个理性的人,财务规划也不会规划至7年以后。 国家大力发展消费贷款刺激经济,需要的是更多的人能够去贷款、能够去消费。当然国家也没有说要求金融机构给每一位居民都可以去贷款,还是要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去开展业务。
我们看到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读书期间就是靠贷款完成了学业,直至工作多年以后才还清。我们的大学生上千万,博士硕士的学费越来越贵,消费贷款也应该逐渐向他们靠拢。
如同税款征收,宽税基是正路,消费贷款也是这样。怎么通过制度创新,扩大消费贷款的群体,实现风险的可控,做大规模,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