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修践行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体感领悟,再比较吕洞宾修真诗集《指玄篇》中的诗词,与张伯端修真《悟真篇》中的诗词,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虽然都是写修真中的体感领悟,《指玄篇》中诗写的较为宏观、粗放,而《悟真篇》则是更为贴近、细致。
由此就可揣测出《指玄篇》是“功成名就”后的作品,而《悟真篇》则是实修中“随时随地”的体感领悟❗
在实践修炼过程中,参照自我的体感领悟,揣摩诗词中张伯端的体感体悟以辨识是否失误❗这就等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以下是张伯端《悟真篇》中谈论修真“火侯”的几首诗词,从中可以体会到前辈的教诲和叮嘱❗
☞悟真篇——张伯端
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
大都全藉修持力,毫发差殊不结丹。
——
☞悟真篇——张伯端
契论经歌讲至真,不将火候著于文。
要知口诀通玄处,须共神仙仔细论。
——
以上两首诗词讲的是一种“传药不传火”的认知,为何“传药不传火”?其实这就是种误解,“火”是一种动态,修炼者的体质、心理素质各不相同,那么修炼者与“火”搭配的临界点,也就是一种处于时常变动的状态,不易把握。
诗词中“大都全籍修持力,毫发差殊不结丹”指的就是指“炼己”程度的不同,火候更不易把握;诗句“要知口诀通玄处,须共神仙仔细论”中的‘神仙’指的是修炼中那种类似“逍遥”的体感。
此“神仙”就是吕洞宾《百字碑》中的“逍遥”。
☞百字碑——吕洞宾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气自回,气回性自住。
性住丹自结,壶内配坎离。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言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
逍遥是种发自身体内部的感觉。张伯端那句“须共神仙仔细论”,指的就是要在实修践行中不断领悟、揣摩。

张伯端在叮嘱完认知后,就写到了“火候”的实修:
☞悟真篇——张伯端
八月十五玩蟾辉,正是金精壮盛时。
若到一阳才动处,便宜进火莫延迟。
——
诗词写的再明白不过了,“一阳才动”就是‘一阳来复’,“金精壮盛时”就是‘活子时现象’;“火候”并不是随时都会出现的,得把握住机会“便宜进火莫延迟”❗
☞悟真篇——张伯端
一阳才动作丹时,铅鼎温温照幌帷。
受气之初容易得,抽添运用切防危。
——
上首诗写的是在实修中要把握住“火候”的机会,这首诗则是在提示实修中的风险,“抽添运用切防危”;这‘风险’就是导致张伯端“天谴”的根本原因。

以下的两首诗词则是在描写实修践行的情形,是寓说理于具体现象的理论阐述。
☞悟真篇——张伯端
玄珠有象逐阳生,阳极阴消渐剥形。
十月霜飞丹始熟,此时神鬼也须惊。
——
☞悟真篇——张伯端
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
采得归来炉里锻,炼成温养自烹煎。
——
前首诗中的“玄珠有象逐阳生,阳极阴消渐剥形”是一种现象情形,后首诗中的“前弦之后后弦前”和“采得归来炉里锻”,则是在表明不同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