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很好看的一部电影,在看的时候很多小细节都很戳人,张子枫的演技特别棒,看到她哭我也想哭。但是说实话,因为我是独生子女,虽然看完觉得挺难过的,但还是没有办法特别的感同身受。直到出来的时候,朋友讲了她的遭遇,那个时候才是瞬间爆哭。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有小小的讨论剧情,那个时候朋友就很肯定的说如果是她她不会养弟弟的,但是因为我比较心大,所以那个时候并没有多想。毕竟要是我我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养。
直到看完电影,我们等车的时候讨论剧情,朋友才说了一些她的事情。她的家庭也是重男轻女的,她有两个姐姐,加上她一共三姊妹,但是她还有一个弟弟。她说她家人都想让她早点出来工作,但是她弟弟就是读了初中不想读书了,但还是劝弟弟去读书;就连生病住院都没有照顾过;她妈妈因为生育的比较多所以身体不太好,就连子宫都切掉了;甚至还说过以后家里的东西都是弟弟的等等。看电影的时候还好,但是当这个人是身边的人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我看到她在那说的时候就超级难受,甚至都有点控制不住了,哭的感觉比她还惨。
特别是她说她买房子的事情,要不是父母签字,她都不会告诉她父母的。她一个人扛着那么大压力,一个月要还六千多,就是想有个地方住。现在想起都觉得难受。不是同情她,就是觉得特别难受,挺心疼的。电影中有两个姐姐,子枫之于弟弟,子枫的姑妈之于子枫的父亲。电影里有暗示,俄罗斯套娃。看到子枫的姑妈流着泪最后劝子枫走自己的路时,说着俄语把没有底座的俄罗斯套娃整理的时候,我心里很高兴。
电影要告诉我们,旧的传统终究会被新的思想打破,重男轻女终究会在子枫这一代被消灭,因为子枫也是受害者。但是电影结局,导演为了完美,给了一个半开放式的结局,反而画蛇添足,子枫走的路不像姑妈当年走的路吗?最后电影让人思考的问题是,当你的梦想和你现实的责任冲突时,你怎么选择!电影中姑妈姐姐选择责任,并维护了奶奶重男轻女的思想。子枫最后的选择也半遮半掩地接受着现实。电影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小弟弟的情感变化就很突兀,这是逻辑漏洞。
或许现在的观众都是玻璃心,所以导演才会安排这种类似圆满结局的半开放式结局吧。其中安然在父母墓前说的,希望爸妈能给她肯定,触动到了我。因为我的父母他们是很少鼓励我,在我和他们分享成就感时,他们往往会和我说不要骄傲,继续努力。我知道他们是好意,但还是会感到挫败。现在的我就很少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了。以及其中姑妈说俄语的那一段,我觉得简直是全片最棒的部分,眼泪一下就掉了下来。
个人还是觉得一个不太合理的点,即弟弟在和姐姐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最后自己选择接受领养家庭从而不成为姐姐去北京的负担,作为一个幼儿园小朋友,就算是经过短暂了解后和姐姐感情变得深厚,但能有这个送姐姐的想法确实有悖于现实情况(成都这个年龄段的娃娃都只会吃包子)导演编剧为了最后反转的艺术效果把这种成年人才会有的想法加于一个小孩子身上,确实让人觉得不太自然。
但《我的姐姐》毕竟是一部商业电影,以这个点出发它显然是很成功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瑕不掩瑜,对社会现象的探讨是比电影本身更重要的一部分。本片的创作初心相信也是如此。观看影片的很多细节让我感到熟悉,幸运地遇到一部好的电影可以关注到这个题材,平权问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