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该女子在这场婚恋悲剧中有无责任?

毒小寨文化 2025-03-14 09:32:42

《诗经·氓》,该女子在这场婚恋悲剧中有无责任?

在进行《诗经·氓》这首诗备课的时候,几次起意,又几次掐灭,最后还是决定问出这个问题——《诗经·氓》,该女子在这场婚恋悲剧中有无责任?

《氓》是一首婚恋悲剧诗,这女子是最终的受害者,无端被弃,更遭到兄弟的嘲笑,“咥其笑矣”,最后幡然醒悟,表示要与男子“氓”决裂,及时止损,她是可怜又可敬的,似乎抛出这样的问题是在伤口上撒盐,过度苛责了。

但我想面对高中生,爱情这个话题是不能也无法回避的话题,情窦初开,最容易被情感冲昏头脑,抛出这个话题,让我们每个人拿着放大镜来审视自己,努力在爱情中变得更理性,更清醒,这对高中生来说非常重要,对高中女生来说更为重要。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不是为了苛责,而是为了自省,而是为了引以为鉴。

哪怕只吸收那么一点点教训,也许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教书”,更在“育人”,有必要好好和学生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诗歌的一开头就写了两人的一场约会,男子拿着布来换丝,其实是借机来接触女子。感情升温很快,一下子就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分歧也就出现了。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一次约会,男子啥程序也没走就提出了结婚的事情,女子回绝,你得请个媒人啊,男子直接就“怒”了,女子看这架势,只好让步并安慰对方,别生气了,我们秋日就结婚。

男子暴躁任性的性格在刚开始约会时就显露出来了,而很明显女子并没有认识到这会给自己的婚姻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这实在不该。诗歌的结尾又写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看来他们之前还认识,青梅竹马,那更应该看清对方的脾气性情啊?

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智商为零,这还真没说错,“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女子全身心的投入,固然是情深意笃,但迷失自我,也很容易误入歧途。

所以,同学们,你们需要长就一双慧眼,在任何时候都要看清自己,也看清对方,看清前路;在任何时候都要看清表面,也看清内里,看清人性。

再往后,你说这女子决绝果断吧,也算,“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也不算,女子的决绝是在“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之后,即男子负德变心,毫无底线之后,即男子“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家暴之后。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这里的“三岁”不能简单解释成三年,约数,很多年的意思,女子来到男子家很多年了,这很多年里“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完全被当作一个佣人来使用。

女子应该更决绝,及时止损,当然这样说固然是对生活在那个特定时代的她的苛责,但于我们今天则应该重新审视。

如果可处,那就不妨“及尔偕老”;如果明知“老使我怨”,那就及早抽身,“亦已焉哉”,一别两宽。

最后,再说一个题外的话题,大家都说《氓》是一首弃妇诗,宽泛地说这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如果细品又总觉得有些别扭。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子在最后看清男子真面目之后主动提出了结束婚姻,老娘不伺候了,决绝果断,在当时那个时代显得难能可贵。

而男子虽然“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事实上有“弃”的意思,但毕竟没有“休”“弃”的言语和进一步动作,说是“弃妇”反而有损了女子的决绝形象,拉低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中的女子与传统弃妇诗中女子是完全不一样的。

似乎说成婚变诗或婚姻悲剧诗更好一些。

0 阅读:1

毒小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