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东家有贤女”,为什么是东家?

毒小寨文化 2025-03-24 10:24:52

《孔雀东南飞》,“东家有贤女”,为什么是东家?

《孔雀东南飞》里有一句“东家有贤女”,共出现了两次。

一次是在刘兰芝被婆婆焦母故意针对后,要被遣送回家,焦仲卿前去说情,焦母把儿子数落一顿,并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你赶快把媳妇休了吧,我给你再娶一个,东家的那个女孩可好了,可爱漂亮,贤惠能干。

一次是焦仲卿决定以身殉情,临死前去向焦母诀别,焦母泪落如雨,劝儿子“慎勿为妇死”,又接着说道“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东家的那个女孩可好了,漂亮艳丽,冠绝一城,我为你求取,很快就能搞定。

那东家的这个女孩到底是谁呢?

文章并未说,也未出现,很有可能就是焦母画的一张大饼,泛指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并不一定特指东边邻居家的女孩子。

那为什么一定要说是“东家”呢?为什么不能是“西家”“北家”等呢?

哎,这个还真有来历。

宋玉有一篇文章《登徒子好色赋》,大概是这样的,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说宋玉的坏话,大王,那宋玉人长得帅,口才好,又好色,你千万不要让他往你后宫去。楚王一听,是这样的,转身就来质询宋玉,宋玉不慌不忙,长得帅,确有其事;口才好,向老师学的啊;至于好色,绝无其事,大王,你慢慢听: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你看,“东家之子”,东家那个女孩,长得可漂亮了,后面一顿天花乱坠,反复铺排,总之,这个“东家之子”就是楚国,不,是天下最漂亮的女孩子,她追了我三年,我至今正眼都未瞧一下,你能说我好色?

后面几句还顺便咬了登徒子一口,巧言修饰,此且不表。

自此“东家之子”就成了美女的代名词。

如果再往前追溯,《烛之武退秦师》还有一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郑国在秦国的东边,故称“东道主”,兼之中国人在地理方位上,以东为贵,以西为贱,“东道主”“东家”就成了主家、贵邻的代名词,与地理上的东西就无关了,他住在西边,但若是主家,也得称“东家”。

所以,此处的“东家有贤女”不一定就是实指,她就是焦母虚构出来代替刘兰芝的一个人物形象,就是焦母给焦仲卿画的一张大饼。

至于说“东家”,这则是文化的传承,也可以理解为典故吧!

后面一句“自名秦罗敷”,更是证明了这一点,“秦罗敷”就是美人的代名词,汉乐府中有一首诗《陌上桑》,其中有几句: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句式都差不多,这就再明显不过了,“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就是前面系列文章的糅合,就是文化的传承,非实指,是用典而已。

0 阅读:8

毒小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