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归有光《项脊轩志》,也应该读读他的这篇文章

毒小寨文化 2025-04-09 10:51:06

读归有光《项脊轩志》,也应该读读他的这篇文章

文学是一门艺术,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哪一篇文章、哪一种风格、哪一种语言会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心弦,从而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如遇故人,如饮美酒,让你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所说的: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心里说不明白,但却是临文嗟叹,即使世殊事异,却也能思接千载,神游万里,时间不是问题,空间也不是问题,我们今天看古文,未来的人看我们的文章,只要心有灵犀,都会是一样的感触。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是这样一篇文章。

文不在长,词不在美,事不在大,这篇文章能打动人心的就在于平凡的生活琐事里蕴含的酸甜苦辣和人性的美好纯真。

本是大家族,但叔父们陆陆续续开始分家单过,分崩离析,祖母一句“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让我“长号不自禁”。

我在项脊轩这样的小阁子里读书很单调,也很苦,但娘的一句“儿寒乎?欲食乎?”让人泪流满面。

母亲周氏、祖母夏氏相继去世,项脊轩是我的书房,更是生离死别的伤心地,家中老妪一句“某所,而母立于兹”,无限往事,涌上心头。

后来,妻子嫁了过来,夫妻恩爱,志趣相投,项脊轩中也就多了一位红颜身影,妻子回家省亲回来转述娘家小妹的话“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如今妻子去世,阁子空空……

没有一件大事,但烟火小事,也正抚凡人心。

这正是归有光的写作风格。

我们不妨再来看他的《寒花葬志》:

寒花葬志 归有光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寒花是归有光第一任妻子魏氏的“媵”,也就是陪嫁丫鬟。刚陪嫁过来的时候只有十岁,五年后,魏氏去世,又过了四年,即明世宗嘉靖十六年五月四日,寒花也去世了,归有光给她写了这篇《寒花葬志》。

文短情长,只有两件小事,却足见真情,足见性情。

寒花煮了一锅荸荠,削了满满一瓦盆,我给她要,她竟端去不给,活泼可爱,俏皮伶俐,也正应了十来岁少女的形象。

吃饭的时候,寒花经常倚靠着小矮桌,眼睛慢慢转动,“目眶冉冉动”,活泼可爱,我和妻子也都相视而笑。

就这两件小事,但足以证明归有光的心思细腻,情感真挚。

就这两件小事,但足以证明寒花活泼可爱,是一个实实在在有生气的人,是一个毫无礼教色彩的人。

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这就是归有光文章的艺术魅力。

0 阅读:0

毒小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