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读懂姜夔的《扬州慢》,这几首诗不能不读?

姜夔的《扬州慢》是一首名词,写的是劫后空城——扬州,表达的是黍离之悲——亡国之恨,格调悲凉。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来到扬州,不能不想到杜牧,唐朝时的扬州号称“扬一益二”,是当时全国最繁华的城市,而杜牧就是这座城市的记录者、书写者、歌唱者,他在扬州写了很多诗歌,成为扬州的历史记忆。
所以,姜夔看着眼前经历战火之后的一座空城,不免想到了杜牧笔下的繁华扬州,两相比照,无限感慨,也就在词里或明或暗用了杜牧不少诗句,你要理解《扬州慢》,就不能不读读杜牧的这几首诗。
“过春风十里”,这是有来历的——
赠别二首·其一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是杜牧赠别一位扬州歌伎的,你娉娉袅袅,青春美丽,活像二月枝头的豆蔻花,繁华的扬州城,十里长街的歌楼舞榭,有哪一位佳人比得上你呢?
豆蔻年华这个成语就是来自于此,多么美好的一个词。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路”不是我们今天的道路,而是唐代的一个“行政单位”,大概相当于宋元以后的“府”或明清的“省辖地区”。
“十里”也不是实数,而是虚指,泛指扬州地区,春风十里,秦楼楚馆,才子佳人,繁华似锦。而现在,“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歌楼舞榭,尽数成了一片麦田,荒芜了,真正的“黍离之悲”了。
后面的“纵豆蔻词工”也来自于这首诗,“青楼梦好”则来自于杜牧的《遣怀》: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曾在扬州生活多年,流连于青楼妓馆,风流倜傥,潇洒岁月,回首这十年,如同一场梦一样,蹉跎时光,只留下青楼薄情的名声。
几百年后,姜夔面对一座空城,想着即使杜牧重来,他也只会大吃一惊,哪怕再有才华,也恐怕写不出当年那样的诗篇来。
再往后,“二十四桥”也有来历,出自于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不管“二十四桥”是二十四座桥,还是桥的名字就叫“二十四桥”,但这首诗的意境都足以美到窒息,青山隐约,细水悠长,秋到江南,草木未凋,二十四桥之上,那吹箫的美人的还在吗?
杜牧当年这样问扬州的韩绰判官,不知韩绰判官有没有回答他,但可以肯定的是姜夔告诉他,此时的扬州“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空城,亦或是鬼城,荒无人烟。
二十四桥还在,人没了,更不可能有什么吹箫的美人,只剩下“波心荡,冷月无声”。
月自然不会冷,是姜夔的心很冷。
当然,如果杜牧泉下有知,恐怕会更冷。